據總部位于波士頓的市場研究機構GTM Research最新研究報告,在歷經行業整合之后,至2015年,全球前九位領先太陽能組件制造商名單中,中國企業將占據7個席位,其余兩家為美國企業。
目前,太陽能行業光伏組件依然產能過剩,預計未來三年平均每年產能將超出需求35GW。低成本硅材料、
據總部位于波士頓的市場研究機構GTM Research最新研究報告,在歷經行業整合之后,至2015年,全球前九位領先太陽能組件制造商名單中,中國企業將占據7個席位,其余兩家為美國企業。 目前,太陽能行業光伏組件依然產能過剩,預計未來三年平均每年產能將超出需求35GW。低成本硅材料、價格戰爭、政府資金的撤回以及趨于穩定的市場需求仍令行業整合依然繼續。 分析師預測,至2015年,產能過剩與價格低廉將導致現存的180家組件制造商將走上倒閉或被收購的道路。研究報告顯示,目前絕大多數高成本的制造商(88家)位于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它們很難與中國價格低廉的太陽能電池板一較高下。 GTM Research資深分析師(該報告作者)Shyam Mehta表示:“那些高成本的企業將面臨兩難抉擇。目前,歐洲、美國以及日本的制造成本每瓦超過80美分,而他們中國競爭者的每瓦成本介于58美分至68美分之間-------高低立現。這些高成本企業要么被收購要么就此退出! GTM Research預測,總部位于波恩的德國企業SolarWorld將為收購的首要目標。其它“唾手可得的果實”包含德國企業Conergy與Isofoton以及西班牙企業Solaria Energy。 該報該還預計,180家“命運不濟”的企業中有54家來自中國。報告指出,絕大多數所謂的“太陽能僵尸企業”依賴政府支持,這些企業的產能合計不滿30萬kW。 GTM Research預測,中國政府將繼續向擁有大量員工的企業提供財政支持,償還短期借款或者鼓勵中國多元化工業巨頭收購這些企業。這些戰略潛在的受益者涵括天合光能,英利綠色能源,無錫尚德,晶澳太陽能,晶科能源,昱輝陽光-------這些企業的總產能占全球總產能20%以上。 Mehta表示:“迄今為止,光伏制造部門所發生的整合程度對整個行業持續進行的產能過剩問題緩解力度很小。光伏供應鏈的盈利情況仍受挑戰,除非中國產能能夠大幅合理化。綜合多種因素考慮,我們預計一切將從2013年開始! Mehta補充道:“然而,前進之路依然將布滿傷亡。2012年至2014年之間,我們估測至少60%的現存光伏供應商將被迫退出市場! 該報告指出,太陽能供應鏈的需求很可能將于2014年趨于平衡。 該報告顯示,最有可能走上“不歸途”的企業名單: Siliken (西班牙) Bosch Solar (德國) Photowatt (加拿大, 法國) Hevel Solar (俄羅斯) Advanced Solar Photonics (美國) Helios (意大利) Martifer Solar (葡萄牙) OpSun (加拿大) Helios USA (美國) Mage Solar (美國) Motech (美國) IsolTech (美國) GTM預測,2015年全球領先光伏制造商名單(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阿特斯陽光電力(Canadian Solar)(中國) First Solar(美國) 韓華新能源(Hanwha Solar)(中國) 晶澳太陽能(JA Solar)(中國) 晶科能源(Jinko Solar)(中國) SunPower(美國) 中利騰輝 (Talesun)(中國) 天合光能(Trina Solar)(中國) 英利綠色能源(Yingli Green Energy)(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