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光能高效電池車間生產場景。資料圖片坐在常州主數據中心

天合光能高效電池車間生產場景。資料圖片
坐在常州主數據中心,通過天合光能的智能制造數據平臺,就能查看公司在全球生產基地的生產情況;借助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技術,系統將自動識別EL圖片中的產品隱裂缺陷,而不再需要人工質檢……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描繪了這樣的未來場景,“我們已經與阿里巴巴及IBM簽約,兩家公司的技術優勢將幫助我們挖掘生產數據背后的價值”。
作為一家制造業企業,天合光能正向能源物聯網轉型。高紀凡認為,未來的能源體系必將由能夠深度融合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和能源物聯網的企業共同構建。“我們有光伏組件制造及光伏電站開發運維等方面的優勢,但要保持優勢,為綠色發展貢獻更多力量,必須進軍能源物聯網,讓光伏能源變智慧能源,這是我們進入3.0時代轉型升級的方向”。
截至2017年底,天合光能業務已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光伏組件累計出貨量已超過32吉瓦,全球排名第一。
技術創新
推動企業領跑行業
2018年2月,天合光能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宣布,經過權威測試機構日本電氣安全與環境技術實驗室(JET)獨立測試認證,天合光能自主研發的6英寸N型單晶IBC電池(全背電極太陽電池),全面積下光電轉換效率高達25.04%。
“這是目前經第三方認證,國內首款效率超過25%的單結晶體硅太陽電池。”天合光能副總裁、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馮志強表示,IBC電池是目前商品化晶體硅太陽電池中難度最高的技術。天合光能的這一突破,標志著天合光能在可差異化高端光伏電池技術研究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對天合光能而言,6年來,在光伏電池和組件的轉換效率、輸出功率方面,公司已連續18次創造或刷新世界紀錄。依靠自主創新,天合光能推動了行業成本持續下降,自己也成為全球領先的光伏組件供應商與太陽能整體解決方案的領跑者。2014年,天合光能組件總出貨量為3.66吉瓦,較上年同期提高41.9%;2015年,天合光能組件生產再創新高,總出貨量達到5.74吉瓦,據埃士信信息咨詢公司統計,這一數據,讓天合光能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供應商。
不過,天合光能從1997年創立到2006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發展得并不輕松。“在這個階段,我們更多的是跟蹤國外技術發展,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為光伏發電設備的制造打基礎。”高紀凡說。
上市僅兩年,天合光能就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機,光伏產品價格連續8個季度下跌,國外企業對光伏行業的資本投入驟減,天合光能遭遇了陣痛。“之前庫存的30多億元的硅料和產品,因為跌價,睡一覺100萬元就沒了。”高紀凡說,“面對嚴峻形勢,我們只能把有限精力和資金投入核心環節,創新技術,讓企業從低層次的規模競爭中抽出身來。”
2010年,天合光能獲批籌建“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國內首批獲科技部認定的光伏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馮志強說,實驗室為天合光能打通了新技術到商業應用的創新循環,讓企業成為全球領先的太陽能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