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霾伏”“萬霧生”……今年以來,由于我國大部地區頻頻出現重污染天氣,“霧-霾”不僅成為今年最吸引眼球的“熱詞”,也成為諸多網友關注最多、討論最激烈的熱門話題。
12月2日,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英國利茲大學研究團隊聯合發布研究報告顯示
“十面霾伏”“萬霧生”……今年以來,由于我國大部地區頻頻出現重污染天氣,“霧-霾”不僅成為今年最吸引眼球的“熱詞”,也成為諸多網友關注最多、討論最激烈的熱門話題。 12月2日,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英國利茲大學研究團隊聯合發布研究報告顯示,能源部門(燃煤發電)是京津冀PM2.5最大污染源。由于能源結構不合理,化石能源燃燒不僅造成大氣污染,還溫室氣體增多,由此帶來的全球變暖與氣候變化正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威脅著人類生存環境。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3年度報告》于11月5日發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繼續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這無疑將對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及新能源開發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霧-霾頻發呼喚新能源時代 暴風雪、暴風雨、臺風多發、霧-霾天氣頻現……近年來,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不時挑動著公眾神經。如何應對極端天氣氣候,降低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成為中國政府迫在眉睫卻又看似遙遠的一大難題。 今年1月,我國4次大范圍霧-霾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1月份的霧-霾天氣警示我們,大氣污染已到了危險的極值。加強污染排放研究和環境治理,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秀驥說。 為此,今年9月12日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 同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清潔能源開發利用也作出明確要求:“積極有序開發水電,開發利用地熱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安全高效發展核能。到2017年,運行核電機組裝機容量達到5000萬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3%。” 不少專家認為,在霧-霾治理過程中,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以北京周邊地區風能資源發展為例,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北京北部地區張家口、承德風能資源豐富,且距離北京僅200多公里,外送的風電直接匯入京津塘電網,可對大氣污染治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