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櫛風沐雨,50載春華秋實。9月8日,西藏各族各界歡聚拉薩市布達拉宮廣場,熱烈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
“50年來,西藏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和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68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564倍。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青藏鐵路修到了日喀則,邊遠的阿里通了民航,青藏、川藏電力
50年櫛風沐雨,50載春華秋實。9月8日,西藏各族各界歡聚拉薩市布達拉宮廣場,熱烈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50年來,西藏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和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68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564倍。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青藏鐵路修到了日喀則,邊遠的阿里通了民航,青藏、川藏電力聯網工程為西藏架起了電力‘天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中央代表團團長俞正聲在慶祝大會上表示。 據記者了解,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來,能源建設成就突出,以水電為主,地熱、風能、太陽能等多能互補的新型能源體系已初步形成。 水電扛起能源“半邊天” 從中央援建的第一座納金水電站開始,西藏電力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截至2014年,西藏全區電力裝機規模達到169.7萬千瓦,全年發電量32.2億千瓦時。其中水電裝機容量105.7萬千瓦、燃油火電機組39萬千瓦、太陽能光伏電站19.9萬千瓦、風電0.75萬千瓦、地熱電站2.7萬千瓦、其他機組(余熱發電)1.6萬千瓦。 水電撐起了西藏能源的發展。數據顯示,西藏的水能理論蘊藏量達2億千瓦,主要分布在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支流上。 2014年11月,總裝機51萬千瓦的華能藏木水電站首臺機組正式投產發電。這是西藏第一座大型水電站,也是雅魯藏布江干流上的第一座水電站。除了藏木水電站,在雅魯藏布江流域,街需水電站和加查水電站也已提上建設議程;在瀾滄江流域,登曲中下游華能覺巴水電站也將于今年投產……目前,西藏已先后建成了昌都金河、拉薩直孔、林芝雪卡等水電站。 “上半年自治區發電量1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0%,其中水電發電量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近120%,水電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87.5%。”西藏自治區相關人士表示。 據了解,華能、華電、國電、大唐四大發電集團在西藏地區布局已久。相關資料顯示,華能集團負責開發瀾滄江上游,華電集團屯兵金沙江上游,大唐集團駐守怒江流域,國電集團則布陣帕隆藏布流域。 電網建設日趨完善 2007年,西藏電力有限公司成立,西藏電力隨之步入歷史上發展最快、投資規模最大、成效最明顯的跨越式發展時期。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西藏電網累計投資269億元,僅2014年就達50億元,超過整個“十一五”期間投資規模。 西藏電力發展史上最具標志性的事件是建成投運青藏、川藏兩條“電力天路”。2011年投運的青藏聯網工程結束了藏中電網孤網運行的歷史,截至2015年5月,已累計輸送電量26.88億千瓦時。2014年11月,川藏聯網工程建成投運,實現了昌都電網與四川電網聯網。 到2014年底,西藏電網最高電壓等級實現了從110千伏到220千伏、400千伏歷史性跨越,形成了“一大兩小”(藏中電網和昌都電網、阿里電網)電網新格局。 今年6月份,西藏電力首次成功實現外送青海省,外送最大電力10萬千瓦,日外送電量181萬千瓦時。據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披露,“十三五”期間,西藏電網建設投資將超過600億元人民幣,到2020年西藏不僅將徹底告別缺電歷史,還將首次實現電力大規模外送。 多能互補體系初現 水電、電網大發展,以光伏、地熱為代表的新能源也不甘落后。西藏的太陽能資源居全國首位,全年平均日照時數在3300—3600小時,為全國之最。國務院9月6日發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實踐》白皮書顯示,西藏累計示范推廣光伏系統3萬套,建設光伏電站90座,太陽能路燈1200多盞,總裝機容量8000千瓦,已成全國太陽能應用率最高、用途最廣泛的省份之一。2012年底,西藏實現行政村全部通電,基本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 西藏地熱能發電潛力也在80萬千瓦以上,其中截至2014年12月已累計發電30.6億千瓦時的羊八井地熱電站不僅是我國最大的地熱電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利用地熱潛層熱儲進行工業性發電的電廠。 “新能源將作為一個專項規劃出現在西藏‘十三五’的規劃編制中。未來十年,西藏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規劃的總投資將達數千億元。”西藏自治區能源局副局長羅布次仁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