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中國光伏行業舉辦了一場研討會,會議主要內容是總結了今年上半年光伏行業的發展狀況以及下半年的行業展望。 光伏作為可再生新能源的代表,在國內已經是僅次于煤電的第二大裝機規模電源。光伏產業的發展速度十分驚人,但過快的發展速度帶來的問題也很明顯——產能過剩。 不過,在產能過剩的局勢下,身處其中的光伏企業依舊積極進行擴產,TCL也是其中之一。TCL中環是TCL集團在2022年業績增長最快,盈利能力也最強的子公司。前景大好,TCL當然會選擇持續加碼。 就像過去的家電行業因產能過剩掀起慘烈又持久的價格戰,光伏產業似乎也在朝著相同的路徑發展。今年7月份TCL中環的硅片價格全線降價,對比兩個月前的報價,降幅高達40%。與此同時,在今年上半年,TCL中環的業績增速已經明顯放緩。 如今,發展重心集中在面板和新能源光伏的TCL,能安然無恙地走下去嗎? 面板周期劫,TCL“在劫難逃” 2019年,TCL集團進行資產重組,TCL集團把家電、電子以及智能終端業務剝離,保留了以華星光電為重心的半導體顯示、半導體材料業務。TCL集團表示之后要聚焦在高科技產業,在2020年更是直接把“TCL集團”更名為“TCL科技”。 同年,TCL科技砸下125億元拿下天津中環集團。至此,加上光伏半導體,TCL在半導體產業鏈布局變得更加龐大。從過去的傳統制造業,搖身一變成為高科技產業,TCL順利晉升到千億市值公司的梯隊。 在資本市場,風險與收益永遠是成正比的。重組之后的TCL科技股價在兩年內上漲超過四倍,但隨著如今面板行業進入下行周期,TCL股價也腰斬過半。 自從TCL科技進入面板制造領域以來,其一直面臨著來自市場競爭和行業周期性波動的巨大挑戰。然而,盡管公司在過去幾年取得了一些增收的成績,卻無法轉化為盈利能力的提升。這種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對于一家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信號。 面板行業自2021年年中開始下行,這主要是受到整體經濟走弱的影響。隨著全球多個主要經濟體的增長放緩,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需求也相應減弱,這直接導致了顯示行業需求的下降。 同時,隨著全球供應鏈的逐漸調整和優化,市場競爭也愈發激烈,廠商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使得行業整體利潤率下滑。 2020年開始,韓國LG和三星兩大集團相繼從LCD賽道全面退出,日本松下集團在2021年也跟上撤退的步伐。 隨著強勢的日韓企業放棄LCD產品,集中發展QD-OLED和OLED之后,國產企業在LCD賽道迎來雙雄爭霸的局面。 國內的京東方和TCL華星毫無爭議地成為LCD面板領域的“全球雙雄”,根據產能匯總,當前雙雄的全球市場份額約為40%,預計在2023年,雙雄的份額將超過50%。 不過,這并不說明以后TCL華星和京東方就能如魚得水了。三星和LG之所以全面關閉LCD生產線,除了因為OLED顯示屏成為主流產品,更重要的原因是利潤太低,賺不到錢。 從面板行業整個產業鏈來說,不管三星還是LG,都只是從產業鏈價值最低的部分撤退了。在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此類品牌仍然占據著主導市場。 對于LCD顯示屏來說,整個行業出貨需求有超過七成都是供應到電視品類的,其他筆記本顯示器、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的需求加起來都不超過三成。這就說明,電視的銷量對LCD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電視賽道缺乏增長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這也是面板價格一直呈現趨勢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反映到TCL科技的業績上,也能看出端倪。 半導體業務在過去一直是TCL科技業績的臺柱子,但在2022年半導體業務出現了全面虧損,營收同比下滑25.5%,毛利率也同比下滑23.7%。 光伏產業供需失衡,TCL中環業績增速放緩 面板行業的周期性影響是TCL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隨著市場需求的波動和技術進步的加速,面板價格和產能利用率都會受到影響。這種不穩定的供需關系直接影響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由于半導體業務走向下坡路,新能源光伏成為TCL科技去年財務報告中最亮眼的部分,營收占比也大幅提升。2022年,TCL科技新能源光伏業務營收670億元,同比上升63%,毛利潤為17.8%,同比下滑3.8%,占整體業務的收入比重由2021年的25%升至40%。 其實半導體產業和光伏產業都是以硅為原材料,所以位于產業鏈上游的TCL中環,在去年賺得盆滿缽滿。 但這樣的好時光似乎無法維持太久。隨著去年四季度價格崩盤,引發了一系列光伏板塊的降價潮。在今年上半年,光伏行業產業鏈價格快速下行。 隨著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增加,尤其在“雙碳”計劃出臺后,光伏產能大幅擴張,導致市場供應大于需求。光伏產能過剩導致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市場終端議價能力強,我國光伏企業大幅降價以爭奪市場,部分光伏企業出現惡性競爭的局面。 如同文章開端部分提到,TCL中環在今年開始陸續開始下調硅片價格。產業龍頭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全行業,價格戰一觸即發。價格戰雖然能淘汰掉實力不穩定的中小玩家,但對于TCL中環本身的影響也不會小。 如今光伏產業這種供需失衡不僅導致光伏產品價格下跌,還使得企業的盈利空間受到壓縮。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TCL中環要想實現持續增長,恐怕并不容易。 大步快跑卻摔倒,TCL恐歷史重演 在信息經濟時代,總是快魚吃慢魚,而未必是大魚吃小魚,所以傳統制造企業也要比拼速度。 在TCL集團涉足的許多新領域中,都先采用了OEM的做法。以最快的速度切入市場,積累制造的經驗和技術,然后迅速通過兼并收購等方式擴大生產規模,利用強勢的品牌效應和龐大的營銷網絡向市場推出自己的產品,實現規模生產,再大舉切入市場。 問題是,企業在快速擴張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經營危機。在20世紀90年代,TCL集團的渠道擴張很快,使企業獲取了迅速成長,渠道一度被稱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后來,市場形勢變化,特別是彩電業市場出現價格戰,引發行業性衰退。TCL集團的渠道出現了巨額虧損,演變成為企業的虧損源,出現了持續的渠道危機,被迫對渠道進行重組。 但TCL集團在盲目改革和重組的問題上,摔倒已經不是一兩次了。 2004年TCL集團并購了湯姆遜公司彩電業務,成立了TTE公司,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企業。但大規模的海外并購后,TCL集團經營狀況反倒逐漸陷入困境,2005年前三個季度虧損額達到驚人的11.4億元,凈資產收益率是負的27.84%。 TCL集團的確找準了國際化的大方向,但低估了跳躍式并購國際化過程中的艱巨性。 首先,當年的TCL集團對手機和彩電兩大主業進行并購整合,采取了跳躍式的發展,但并購進來的業務的虧損和整合的困難迅速把公司帶入虧損的深淵。 其次,TCL集團一體化程度的缺失使得協同效應得不到很好的發揮。TCL集團的各個業務單元和地方機構有著相當大的自主性,TCL集團習慣分權式管理,其文化更大程度是業務、業績導向的。 因此TCL集團在并購了湯姆遜的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后并沒有實現真正的融合,對收購部門的整合也頗不順利,這更進一步加劇了TCL的虧損。 最后,TCL集團選擇并購對象時,沒有選取不僅有發展前景而且有實實在在“造血能力”的企業。TCL希望通過對海外兩個強勢品牌的收購來提高自己的聲譽度,同時獲得彩電和手機業務的核心技術,幫助TCL形成規模經濟。 但TCL的決策者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背景:彩電領域從2003年開始,正在經歷一場重大的產業升級,液晶、等離子新一代顯示技術正以超出預計的速度蠶食傳統CRT彩電的市場份額。因此,TCL以巨大代價所獲得的CRT彩電領域領導地位的含金量,也就要大打折扣。 瞬間的市場巨變,使TCL沒有時間賺取足夠的利潤來彌補并購的巨額成本。對于行業形勢,尤其是產業升級帶來的巨變估計不足,使得這一并購無論在戰術層面操作卓越與否,都給TCL集團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這么多年,TCL大步快跑的招數依舊沒變過,但似乎不是每次都好使。回看在2019年大幅調整重組后的TCL科技,其業績只在2021年有過一次大爆發,到了2022年就陷入了全面虧損,到今年一季度,TCL科技的凈利同比下滑43%。 重組后的TCL,深陷在強周期性的產業鏈當中,經營壓力比起2019年之前,可以說是有增無減。 結語 盡管光伏和半導體產業前景廣闊,但政策變化、國際貿易摩擦等因素都可能對市場需求產生不利影響。不過,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是一大挑戰但也蘊含著機遇。 總體而言,TCL科技在2022年的年報數據顯示了半導體業務的下滑和全年虧損的現實情況。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只是當前行業整體困境的一個縮影。 對于TCL科技來說,關鍵在于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新的增長點,加強創新能力和產品差異化,以及優化供應鏈管理,降低成本。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挑戰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