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暴力征地事件讓漢能控股浮出水面,這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為何在清潔能源領域夸下海口,這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2011年4月18日,江蘇邳州上演了暴力征地的一幕,這場當地村民口中的“血戰”把一家公司——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推到了風口浪尖。 去年9月26日,邳州市政府與漢能控股集團就總投資148億元的漢能集團邳州光伏產業制造基地及光伏電站項目簽約,按照協議,上述項目分別在邳州開發區建設年產能1GW非晶鍺硅雙結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基地,在燕子埠黑山建設140MW太陽能光伏電站。而此次征用的土地正是漢能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基地的建設用地。 2010年1月,漢能集團在廣東省河源市投資的漢能河源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舉行奠基儀式,該項目首期投資280億元,建設年產1GW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和研發基地,此項目標志著漢能進軍光伏產業的第一步。 綜合各地媒體報道,漢能又相繼在黑龍江雙鴨山、四川雙流、江蘇武進、海南四地簽約或動工太陽能薄膜項目,總投資超過715億元。去年11月,漢能又在山東德州禹城區建設光伏太陽能發電項目,總投資高達220億元,僅一期工程光伏發電產能就達到0.5GW。未來漢能在各地薄膜電池基地的投資總額近1400億元,產能高達6.5GW。 相比于動輒上千億的薄膜電池投資,在光伏行業漢能一直甚為低調。“漢能聽說過,了解不多,但在這次亞洲光伏展上宣傳較多。”一位耕耘于光伏行業多年的公司高管在回復《能源》雜志記者的短信中這樣寫道。 在漢能公司的網站上,有這樣一段介紹: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原華睿集團)成立于1994年。集團總部設于北京,在國內10多個省份以及美國、英國、荷蘭、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設有子公司和分支機構。集團以水電等傳統清潔能源為基礎,已建、在建水電項目總裝機容量6000MW;以太陽能光伏產業為主導,在廣東、四川等地投資建設產能約3GW的太陽能光伏研發生產基地,是當今國內規模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發電企業。 發力新能源 作為投資主體,漢能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發軔于水電。1997年其進入電力行業,建設和并購了若干個中小水電項目,截至目前,漢能還運營著四家水電站:云南省金沙江金安橋水電站、廣東省東江木京水電站、廣東省東江黃田水電站、云南省五郎河流域梯級水電開發。其中金沙江金安橋水電站讓當時的華睿名聲大噪。 據報道,2002年,華睿集團董事長李河君到云南進行一次考察,云南省領導有關“當地1億KW裝機的水能資源有待開發”一句話引起了他的興趣,雙方一拍即合。2002年7月,華睿集團就與云南省發改委簽署了《云南省金沙江中游河段水電項目開發前期工作意向書》,對金沙江中游金安橋、梨園、阿海、龍開口、魯地拉、觀音巖等六個梯級電站開展前期工作。 據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回憶:“2002年底的國家電力體制改革之后,國有發電集團紛紛轉向水電站投資。國家有關部門認為金沙江水能資源是國家的重要資源,應由國家統一規劃和開發利用。而后,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組建。” 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的股比為:華電33%、華能23%、大唐23%、華睿11%、云南省開發投資有限公司10%。規劃的“一庫八級”電站中,一至四級由這個合資公司開發,五至八級由華電、華能、大唐、華睿四家公司各建一個電站。其中,華睿控股開發金安橋水電站。但是,由于《企業投資項目核準暫行辦法》于2004年9月通過并開始實施,辦法規定,在主要河流上建設的項目和總裝機容量25萬KW及以上的水電項目須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于是,華睿集團重新按核準制的要求上報項目。 直到去年7月,電站獲批,年底開始發電。 據統計,金安橋水電站工程裝機容量2400MW,年平均發電量可以達到110.43億千瓦時。一位業內分析師告訴《能源》雜志記者:“金安橋水電站規模遠遠大于其他民營電站,又建在金沙江干流上,按照現在的情況,未來可以給企業帶來豐厚的收入。” 除了運營著國內第一大民營水電站,漢能也在風電投資領域出手很早。2003年江蘇如東10萬KW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啟動,共有6家投資商投標該項目,除了華睿集團,還有華能新能源環保產業控股有限公司、龍源電力[7.75 -1.40%]集團等央企參與競標,而在招標現場,華睿報出了0.39元的低價,其余公司的投標價均在每度電0.6-0.7元之間。據當時媒體報道,主持招標的負責人曾力勸華睿退出,但華睿一再堅持。最終,華睿中標,中標價格也被調高至0.436元。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在國務院參事室的一次座談會上曾如此評價該項目:“專家認為投標方案過高估計風能資源條件,過低地估算設備價格、銀行利率和運行維護費用等,投這樣低的價格必然使項目虧損。” 如東縣能源局的一名官員告訴本刊記者:“漢能公司中標后陷入了融資困局,又試圖調高電價,但國家發改委對此卻態度強硬。由于缺乏風電項目經驗,漢能甚至出現了風機選型錯誤的問題,選擇了不適合當地氣候的冷帶風機。” 豪賭薄膜 這次,漢能把賭注壓在薄膜電池上。去年,漢能集團董事長李河君在多個場合表示了對太陽能產業的看好:“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是一場革命,它將比10年前的信息產業革命更重大、更深遠,應該是世界農業文明以來最偉大的革命之一。若我國以新能源,尤其是太陽能為突破口,打造大體量的清潔能源產業集群,是調整我國產業結構最好的選擇之一。” 在核電發展備受質疑,風電產業出現拐點的時刻,太陽能似乎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就目前太陽能產業的布局來看,相比于成熟的晶硅電池,薄膜電池前景還不明朗。一些業內人士均向記者表示:漢能大規模投資薄膜電池,無異于一場賭博。 “2010年我國薄膜電池累計裝機是40.6MW,新增裝機13.1MW。” Frost&Sulllvarl咨詢公司能源與電力系統部門分析師曹寅告訴《能源》雜志記者。相比于漢能未來的產能規模,這個數字顯得極其微小。 現在,薄膜生產商的發展都小心翼翼。同樣是在去年,國內光伏巨頭無錫尚德停止非晶硅薄膜的生產,轉向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施正榮彼時表示,無錫尚德轉產的原因在于,薄膜電池不具備競爭性,因為轉化效率太低。 “薄膜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遠低于多晶硅電池,目前薄膜電池光電轉化率多在7%左右。”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說。據一家薄膜電池主要設備提供商的市場人員介紹,新奧光伏生產的硅基薄膜電池轉換率目前在9%左右。 第一太陽能作為全球最大的薄膜電池生產企業,它的碲化鎘薄膜電池生產成本已經降至0.75美元/瓦,轉換率達到12%。對于國內的競爭者來說,超越第一太陽能,極其困難。 國內薄膜電池領頭羊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在年初進行技術升級后,年產能達到75MW,遠遠小于漢能在各地一期投產的產能。以漢能河源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為例,據當地媒體報道,漢能第一條生產線將于今年7月投產。年底,漢能將完成132.1MW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生產。而和漢能同樣布局于成都雙流的一家具有央企背景的薄膜電池生產商,也僅僅是幾十個兆瓦的產能。 漢能如此大規模的動作,不得不讓人為其未來的銷售和盈利擔憂,在以上幾位業內人士看來,這個風險似乎有點大。但當地政府和銀行為其提供的支持,為漢能的迅速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 山東當地報紙《經濟導報》曾發表一篇題為《德州農行“聯姻”漢能光伏》的報道,農行德州分行為漢能光伏控股有限公司在德州禹城的光伏發電基地40MW項目出具了5.73億元的有條件貸款承諾函。報道稱,農行德州分行出具有條件貸款承諾函的光伏發電項目總容量達到 500MW,本期建設40MW,總發電量12.41億千瓦時,年均4965萬千瓦時,項目總投資7.2億元。在7.2個億項目投資中,當地銀行提供了5.73億的貸款。此類項目開展方式并不會給漢能的資金鏈帶來太大壓力。 目前,薄膜電池的售價約在8元/瓦左右。“薄膜電池的優勢在大規模發電站以及光伏建筑一體化中體現。大規模發電站遲遲沒有發展起來。薄膜生產線都是幾十個兆瓦的規模,延緩了成本下降速度。” 應用材料中國首席技術官鄒剛博士說。 光大證券新能源行業高級分析師王海生認為,薄膜電池價格比晶體硅低30%-40%,成本并沒有低太多。但是漢能這次資金投入、規模巨大,成本下降力度可能會比較強。如果價格降到6元/瓦,轉化率達到10%,在未來市場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五一期間,在漢能河源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起重機、裝載車、升降機等機械在不停地運轉,為了確保6月份第一塊“河源造”薄膜太陽能電池順利出產。從第一塊到規模化,對于剛剛起步的漢能來說,似乎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