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危局:盲目擴張釀惡果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葉文添、段鑄
賽維尚德英利巨虧
珈偉股份跌停、向日葵跌停,隨著光伏概念公司利潤的大幅下滑,A股市場的光伏概念股也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其中,今年5月才上市的珈偉股份,其變臉速度之快更
資金危局:盲目擴張釀惡果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葉文添、段鑄
賽維尚德英利巨虧 珈偉股份跌停、向日葵跌停,隨著光伏概念公司利潤的大幅下滑,A股市場的光伏概念股也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其中,今年5月才上市的珈偉股份,其變臉速度之快更是罕見。在光伏行業陌路之時,珈偉股份是否存在上市之前刻意隱瞞“變臉”業績,尚難定論。在海外上市的光伏產業巨頭,如無錫尚德、江西賽維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7月,賽維一筆5億元的到期信托貸款被江西省新余市納入財政預算。這已經不是當地政府第一次向賽維“輸血”。 2009年,國內開始的光伏產業大躍進,如今看來仿佛只是“南柯一夢”。如今夢醒了,誰來收拾光伏行業的殘局,誰來為其最后買單?企業,是政府,還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這或許是一場誰也逃脫不了的災難。 “去年底,我們以為危機會結束,誰知道那才剛剛開始。”江蘇一家大型光伏組件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 如今,接踵而來的美國與歐盟對國內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更讓脆弱的光伏產業鏈陷入瞬間崩塌的險境。向日葵(300111.SZ)、超日太陽(002506.SZ)等幾乎所有A股光伏概念股紛紛公告業績下滑。此外,僅2012年上半年,就有9家光伏企業折戟IPO。而海外市場的投資者對于中國光伏概念股也逐漸失去了信心。 危機四伏之下,曾經一度輝煌的光伏行業跌入了谷底。光伏概念股在國內外市場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寒冬。
賽維資金危局 賽維僅是目前光伏行業不景氣的一個縮影。 7月,江西省新余市再次向賽維“輸血”。 新余市決定將江西賽維一筆5億元到期信托貸款償還納入財政預算,資料顯示,這筆貸款發生在2009年6月,貸款人是華融信托,貸款本金是5億元,貸款利率是8.70%,到期日是2012年6月28日,借款人則是江西賽維。 這已是當地政府對負債累累的賽維再次出手相救,上次則在2009年底,當時因賽維的德國客戶Q-Cells公司毀約,導致賽維面臨嚴重資金壓力,為此,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之下,2009年11月,江西賽維將持有LDK光伏硅15%的股權作價15億元轉讓給國有的江西信托。之后在2010年12月10日又按協議約定的15億元從江西信托回購。 賽維面臨的危機還遠不止如此,2011年1月,賽維還曾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另外一家主要中資銀行簽訂了“對賭”協議。 協議規定,3家投資方將共同投資2.4億美元,獲得江西賽維旗下全資子公司硅化學品科技有限公司18.46%的股權。苛刻的條件是,三方要求賽維2011年該項目的內部收益率要達到23%,如達不到,賽維必須用現金補償投資方剩余部分,而今該公司糟糕的財務狀況意味著賽維要付出大筆的賠償費用。 近日有媒體披露,中國中材集團、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和中國建筑材料集團等三家央企正與賽維接洽,賽維總裁助理李龍吉稱賽維與央企的合作僅限于業務而未深入到股權。 雖然政府屢屢出手相助,但這對去年年底負債總額高達302.30億元的賽維來說仍是杯水車薪。據記者了解,今年以來,賽維已裁員近5000人,占比約22%,而公司的執行董事和戰略執行副總裁邵永剛、副總裁兼財務總監林俊杰也于6月份辭職。 賽維僅是目前光伏行業不景氣的一個縮影,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虧損、裁員、高管離職種種風潮猶如秋風掃落葉般席卷了整個行業。 一位光伏配件供應商對記者表示,早在今年4月,賽維就因為拖欠供應商貨款,其蘇州的組件工廠曾被眾多供應商堵門,有些供應商到最后仍沒有拿到錢,只拿到了部分貨物抵押貨款,而類似的拖欠貨款的事情,在國內其他眾多一線光伏企業也時有發生,“照這個情形下去,將會有更多的企業因欠債被堵門”。 “目前從銀行已經很難貸到款了。”一位江蘇光伏企業人士對記者說,他表示,從去年底開始,銀行對光伏企業的貸款從支持變成了謹慎,而目前由于行情進一步惡化,這個通道基本堵死了,“目前大多企業手里僅有銀行所謂數百億元的授信,但這些都是空頭支票,難以兌現”。
盲目擴張種禍根 謝瀟拓認為,如今的過剩與地方政府的背后推動不無關系。 此次光伏危機禍根早在2009年就已埋下。 200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作為光伏上游的多晶硅價格一路從350美元/公斤跌到七八十美元/公斤,這讓業界對前景一度看淡,當年底,龍頭企業尚德首次開始裁員,眾多機構也紛紛預測,光伏開始步入寒冬。 可沒有預料到是,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隨著西班牙等新興市場的崛起,歐洲市場光伏安裝呈現爆發式增長,此時國內的企業卻陷入了產能不足中。 由此,一場光伏大躍進從2009年下半年在國內開始啟動。這股擴張浪潮一直持續到了2011年上半年。此時,尚德、天合、英利、晶澳等國內一線企業的產能都擴張到了一倍以上,而晶澳太陽能的產能甚至從當初不到1GW擴張到了3GW,超過了尚德,成為全球最大的組件商。 也正是這場擴張浪潮將整個行業拉進了泥潭之中。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光伏總安裝量為27GW,而當年國內已經量產、再加上在建的光伏產能卻達到了50GW。 “從長期來看,光伏行業前景肯定是好的,但現在的問題是,誰還能活那么久。”常州天華新能源公司總裁謝瀟拓對記者說,他表示,根據“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光伏的裝機要達到21GW,與現在的3GW相比,將迎來爆發式增長,但問題是在歐美“雙反調查”、產能過剩等因素下,很多企業都未必能活過明年,其中不乏一些大企業。 謝瀟拓認為,如今的過剩與地方政府的背后推動不無關系,一開始很多企業都是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成長起來的,但后來一味的求大,導致企業的規模上去了,最終競爭激烈產品滯銷,因此陷入虧損中難以自拔。 產能的過剩,也讓眾多企業庫存嚴重。 前述高管對記者表示,目前組件企業最大的難題就是,庫存降價賣出去肯定虧損,但不賣出去放在倉庫里虧得更厲害,而且目前很多企業生產線還不能停掉,還在繼續生產。“一是因為生產線長時間停掉,設備會壞掉,只能幾條生產線輪番換著停掉,二是因為,完全停掉會導致大批熟練工人離職,所以目前的企業陷入進退兩難的境界。”
資本市場寒冬 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等領域均處于產能過剩狀態,企業持續盈利能力成為通過新股發行審核的一大門檻。 在行業整體陷入困境之時,光伏概念股在國內外的資本市場上也正經歷一場寒冬。 近日,向日葵、超日太陽等幾乎所有A股光伏概念股紛紛公告業績下滑。此外,僅2012年上半年,就有9家光伏企業折戟IPO。 在珈偉股份上市兩月業績大變臉而成為A股輿情熱點的同時,更多A股光伏概念股成為眾矢之的,原因都是“業績變臉惹得禍”。 6月底,各大光伏企業相繼發布了今年第一季度財報,在去年巨虧之下,今年仍無太大起色。其中賽維的第一季度財報顯示,虧損1.85億美元,負債率達89.8%;尚德則虧損了1.33億美元;晶科虧損5660萬美元;英利虧損了4500萬美元,資產負債率為77%。 2012年7月16日,向日葵公告稱:預計2012年1~6月經營業績預計虧損1.6億~1.7億元。同期,超日太陽公告稱:預計上半年巨虧1.2億元至1.5億元。 根據證監會發審委申報統計表顯示:2012年至今,包括河南思可達光伏材料、無錫上機數控在內的9家光伏概念股先后因為首發被否、中止審查和申請終止審查而折戟IPO。 “受產能過剩、歐債危機、美國‘雙反調查’、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等多重因素影響,光伏行業寒冬的持續蔓延,使光伏企業IPO前景亦不樂觀。”投中集團研究員李玲指出,縱觀國內整個光伏產業鏈,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等領域均處于產能過剩狀態,企業持續盈利能力成為通過新股發行審核的一大門檻。 一位長期關注光伏的美國投行界人士則對記者表示,中國的一線光伏組件企業大多都在美國上市,而現在美國資本市場對這些中國光伏企業的態度是集體看空。“這主要是因為地方政府對中國光伏企業扶植程度令人費解,例如此次新余市把5億元貸款償還納入政府財政預算,這是政府在以國有資金來替私營企業還債,這顯然并不合理。” 上述人士認為地方政府若只通過簡單輸血來救助企業,顯然無濟于事,因為光伏危機不是一兩個企業本身的問題,而是整體產能過剩的結構性問題。“地方政府對企業長期的援助,可能會掩蓋企業本身存在的更多問題,這也導致了很多華爾街人士對中國光伏企業的經營能力失去信心。” 上述投行人士認為,地方政府的救助難解光伏企業困局,這只能靠企業自己走出谷底。“業界預測到2014年,產能過剩問題才能得到解決,供需將進入一個平衡的狀態,這期間有的企業會倒下去,有的會活下去,這是整個行業必經的陣痛期。” 李玲表示,在整個行業景氣度急劇下降的形勢下,光伏企業資金周轉困難,企業融資需求擴大,同時受PE機構退出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影響,光伏企業上市募資的欲望仍然很強烈。 據證監會發審委申報統計表,截至目前,仍處于審查狀態的光伏概念股包括福斯特光伏材料、福萊特光伏玻璃、浚鑫科技、山西天能科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