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傍晚時分,英利三期的南門口出現一個小型市集,賣的蔬菜和肉都是由英利旗下的企業供應。
光伏組件制造是英利的主業,系統集成和電站運維是英利的新業務,而除此之外,英利還涉足橄欖油、養殖、房地產、物流、服裝、酒店等領域。雖然比例不大,但作為光伏產業巨頭,
延伸下游
此前9月15日,英利集團召開了轉型升級大會,宣布將涉足光伏電站設計、開發和運營,提供系統的太陽能發電解決方案和服務。
苗連生曾以“造飛機的不要去開航空公司”為比喻,表示不打算讓英利繼續向產業鏈下游延伸。這次大會召開不久后,英利集團銷售總公司就成立了一家電力開發公司,主要業務就是光伏發電項目投資,及開發、運營和服務。
“原來我們不做下游電站,只做組件。因為你賣給人家組件,自己再做電站就有點競爭的意思。”英利集團銷售總公司副總經理商金華說,“但從國家政策來看,是從支持光伏應用市場變向支持制造業,我們就轉型。”
在正式成立電力開發公司之前,英利通過金太陽工程已經開始涉足光伏發電系統集成。“在前兩輪的金太陽工程中,我們找了很多屋頂自己投資建電站。今年年底搶報了一輪金太陽,我們也會做業主。”王亦逾說。他介紹,為了趕在今年金太陽工程申報的截止日前找到更多項目,近期英利從公司各個部門抽調了近200人,在國內跑項目、找屋頂和商務談判。
英利將不再僅僅賣光伏組件,還將對光伏發電工程進行總包。“我們剛進下游,雖然以前參與過,但相互之間的壁壘是存在的。”商金華說,“度電成本最低,主要是組件價格要低、配套設備科學、組成的系統效率要高。這個是下一步研究重點。”
融資瓶頸
在王亦逾看來,為電站下游的投資業務模型可以獨立測算投資回報,所以可以和組件制造業務分開去規劃它的融資渠道,用電站項目公司去銀行單獨融資。
“銀行覺得制造業利潤薄。但如果我們開發電站、作業主的話,銀行還是支持的。” 英利綠色能源資金管理總監王君,2010年底英利有一筆可轉債,連本帶息2億美元。考慮到美國資本市場在金融危機后的融資功能很低,英利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先把這筆債還上了。“這樣境外的壓力就沒有了。”
2011年底,英利成立天津鑫海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為光伏產品、光伏電站設備等融資租賃業務。其流程可以概括為“售后回租”,即在建好光伏電站后,將電站賣給租賃公司,實現迅速回流資金;再從租賃公司把電站租回來,用電費收入支付租金;租賃公司購買電站的資金由自己出資10%,再加上銀行出資90%。“用10%資本金,撬動了90%資金。”王君說,“國家開發銀行愿意介入這樣的項目。”
今年上半年,英利綠色能源發行15億元人民幣的無擔保中期票據。與之相比,另一家光伏巨頭江西賽維在發行中期票據上的波折讓其資金鏈雪上加霜。
10月底,英利召開與銀行業的交流會。王君介紹,會后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分別落實了8000萬美元和1.4億元人民幣的貸款。其它大型國有銀行表示將會加快審批,貸款額度會放寬。
作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