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組件廠如今很便宜的,幾百兆瓦的組件產能,幾百萬美元就能買下來了,這比自己建廠簡單多了。現在我們也在考察歐洲一些工廠,評估財務前景。但不會貿然出手,如果“雙反”不成立,或者稅率很低,那么就沒有必要了。因此,還在觀望,但已經在接觸很多工廠。
“明年可能是驚奇年”
現在的問題是有政策,但配套沒跟上。比如2009年,推出金太陽、建筑一體化等項目,但直到現在,很多電站還不能并網。再比如現在,國家發改委才對2010年的光伏項目給予補貼。你想,之前政府都欠企業的錢,自然談不上對企業的支持。
東方早報:談談對產能的看法,以及企業轉型的看法?
李仙壽:產業初期,大家認為誰產能越大,誰就賺錢,但現在的情況是,產能越大,出現問題概率越高。
純粹講產能并不合適,我們要做加法,要把營收、出貨量做大。現在行業情形不明朗,很多企業明年的規劃也都不一樣,有很多版本,大家都在變,有的做系統,有的做電站,還有轉行其他行業的。這類選擇是否正確,需要看下一年,2013年可能又是驚奇的一年。
國內銀行在對光伏貸款方面也正在進行思辨,我相信明年就會放開。如果貸款戛然而止,整個行業都會大倒退。
東方早報:從產業角度看,政策是否在支持中國光伏應用市場方面起到了大作用?
李仙壽:客觀來講,到目前為止,中國支持太陽能的政策沒有真的落到實處,沒能真的刺激市場,算是“半成品”政策。
德國人口是中國十分之一,土地面積是中國的三十分之一,如果按人口比例計算,中國一年應該做80吉瓦(1吉瓦=1000兆瓦,1兆瓦=1000千瓦)才合理,但去年只有2-3吉瓦的光伏安裝規模。中國的光伏應用政策別說比德國,比西班牙、英國、法國都弱很多,現在只是處于一個萌芽階段,還只是概念。
現在的問題是有政策,但配套沒跟上。比如2009年,推出金太陽、建筑一體化等項目,但直到現在,很多電站還不能并網。再比如現在,國家發改委才對2010年的光伏項目給予補貼。你想,之前政府都欠企業的錢,自然談不上對企業的支持。
作者: 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