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害問題在于,缺乏技術與制度創新,受制于人。硅料從國外進口,設備從國外進口,市場主要在歐盟、美國等國外發達經濟體。《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0年刊文介紹,當時目前國內多晶硅產品分為兩個級別——微電子級和太陽能級。為達到微電子級用改良的西門子技術,工藝要求較高,企業整套設備需要從國外進口,動輒上億。目前世界主要的多晶硅企業都在采用GTSolar公司的多晶硅爐生產多晶硅,采用GTSolar的設備,成本在30美元/千克左右,如果多晶硅的銷售價格低于30美元/千克,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虧損。問題在于,多晶硅設備主要從德國企業處進口,每兩年設備效率就會上升,中國多晶硅企業賺的血汗錢不得不更新設備,以免被淘汰。
技術上受制于人,制度上阻礙不通。在國外市場萎縮后,內需市場才受到關注,此前中國生產的多晶硅多數成為發達國家新能源的基礎設施。
按照十二五規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并擴大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應用規模。國家能源局和國家電網分別于9月和10月發布了《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和《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鼓勵大力推動分布式太陽能光伏在城市的應用,加快在居民住宅和政府公用建筑物、商業設施等的普及,實行自發自用、多余上網、免費并網、電網調劑,形成千家萬戶開發應用新能源的局面。西部地區光伏電站打破壟斷通暢上網、東部地區光伏電站建設,是打破瓶頸的石頭。
商務部要不要發起反傾銷調查?要。在全球公平競爭需要禮尚往來的博弈。政府要不要扶持高科技企業?要,誠信的高科技企業是中國經濟的未來。政府要不要救助多晶硅生產企業?不要。只有讓高效、建立價格公信體系、有技術優勢的企業占據市場,中國的新能源才有前景。扶持大而低效的企業,將讓中國經濟走向衰敗,走向產能過剩、泡沫經濟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