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我國對新能源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新能源并網環境得以實質性改善后,業內對分布式能源發展前景與應用的討論也日益激烈,其中,如何建立現代電力體制與啟動國內智能微網建設漸成關注熱點。近日,在國家能源局與能源基金會召開的“分布式智能微電網的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所長許洪華透露,一
政策瓶頸阻礙現代電力市場建設
毋庸置疑,智能微網是世界各國未來電力市場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但我國行業內對智能微網在國內的推廣進程深懷憂慮。
“智能微電網在西方可以蓬勃發展,但是在中國絕非易事。”這一觀點成為當前行業內普遍共識。
這一憂慮主要因為國內現行的《電力法》難以獲得實質改變。“推動國內智能微網發展,政策扶持至關重要,但在現行的《電力法》環境下,智能微網建設面臨難以獲得獨立電力生產商身份的尷尬,也要面臨當地配電公共事業公司或運營商是否允許并網的問題。另外,當前智能電網系統建設成本還高于傳統能源系統,當主網缺電時,智能微網減少負荷向主網售電的情況下,政策是否給予智能微網售電以分時定價、凈計量、調整上網電價等方面的激勵措施,也是智能微網能否得以大發展的關鍵因素。”業內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幾年,西方國家在智能電網、分布式電源方面發展迅速,與其成熟的現代電力市場條件不無關系。與西方相比,國內在現代電力市場步伐稍顯遲緩,也沒有大力建設發展新能源的環境,卻將與發達國家同時進行第三次工業革命,智能微網的推廣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本報記者發現,在國內推動智能微網建設的過程中,矛盾的焦點再次聚焦在《電力法》上,盡管國家電網公司在支持新能源發展的態度上發生重大轉變,但《電力法》規定的“一個供電營業區內,只設立一個供電營業機構”的相關規定與智能微網要求建設多個獨立電力運營商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
業內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國家電網對發展智能微網的態度是積極的,并不排斥在國內推廣智能微電網,但卻希望智能微網由國家電網公司來發展,依然要將發輸配售權力掌握在自己手里,以保證電網企業的收益。現階段,讓電網放手智能微網的建設還很困難,國內要想建成真正的智能微網市場依然舉步維艱。”
上述業內也人士表示:“真正的改革阻力并不在壟斷企業,而在政府。如果政府將電網企業的性質定位準確,將其僅定位為一個提供公共服務的平臺,改變對其考核方式,我國建設現代電力市場的進程會順暢些。”
有分析人士指出,無論是美國提出的綠色經濟,還是我國提出的低碳經濟,都足以明確新能源是未來能源發展的最重要的方向,但我國新能源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社會利益再分配的過程,依然面臨著多方協調與多方博弈的不確定因素。
作者: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