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光伏產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由于光伏產品制造能力增速過快,而全球光伏市場增速放緩,導致產業陷入嚴重階段性失衡。與此同時,美歐也相繼向我光伏產品發起“反補貼、反傾銷”調查,加劇了產業困境。在多種不利因素疊加下,我國光伏企業全線虧損,新興產業面臨空前危機。在此背景下,各級政府、行業機構和企業紛紛掀起拯救光伏產業的熱潮,業界也逐漸形成規范產業、擴大市場的共識。但是受行業管理、行業認識、行業準入、行業整合以及行業貿易等五大問題影響,產業的規范和市場的擴大仍將任重而道遠。
光伏危機五大問題
在當前光伏危機應對中,主要存在行業多頭管理、光伏發電經濟性不足、行業準入難以建立、行業整合不易推進以及國際貿易糾紛難解等五大問題,下面簡要闡述這其中存在的問題。
一、行業存在多頭管理,部際溝通有待提高。
二、光伏發電經濟性尚足,補貼資金缺口有待解決。光伏產品最終的用途為發電,其發展潛力不言而喻。但由于當前光伏發電尚不具備經濟性,其發電成本約為同是清潔能源的水電的四倍、風電的兩倍,從經濟性角度而言,大力發展光伏并不利于補貼資金利用的最大化。此外,由于光伏電站建設中,土地、逆變器、支架、水泥等成本占有較大比例,且為剛性,光伏發電的平價上網(不再依賴補貼)除了需要電池組件等成本持續下降外,還需要依賴于傳統能源使用價格的提高,因此補貼負擔大。特別是,當前光伏電站的補貼資金主要來源于可再生能源附加,以2011年為例,按8厘錢每度,發電量約4億度計,資金總量約為320億元,但實際征收過程中,扣除各種電力優惠,可用的資金約為200億元,風電已占據近180億元,其他的用于生物質能發電、光伏發電等,補貼資金存在較大的缺口(今年光伏電站的可再生能源補貼至今未發,已給光伏電站運營帶來較大困難)。而可再生能源附加費去年已從4厘/度增至現在的8厘/度,如若解決未來產業資金缺口問題,需再提高可再生能源附加費,可能會增加國民經濟負擔。因此擴大國內光伏應用市場需要加深對光伏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我國優勢產業的認識,并承擔產業發展中所需的費用,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
三、產品同質性較高,產業門檻不易設立。我國太陽能電池主要以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為主,由于光伏技術較為成熟,生產標準化程度較高,企業只需購置相應設備和原輔材即可生產出滿足一定需求的光伏產品。因此各企業間產品同質性較強,產品的光電轉換效率、質保水平、外觀樣式相差不大,這也導致較難通過設定產品標準來建立產業門檻。此外,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產品相比也并無太大的優勢,而我國近期也較重視中小微型企業的發展,如若簡單地扶大,也與國家整體產業政策不相吻合。特別是,由于我國光伏產品主要依賴國外市場,產品的檢測認證主要以出口國為主,國內檢測認證機構較為欠缺,尚未形成有效的檢測認證機制,難以配合光伏產品標準的實施。產品同質性較高的特點,也注定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企業間的競爭仍將以價格戰為主,不利于企業財務狀況的改善,致使其難以實施產品差異化戰略。
四、光伏企業實力相當,產業整合難度較大。當前,我國已有多家企業產能在GW量級以上,如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晶澳、晶科、賽維LDK等,企業主要以組件生產制造為主,實力相當,且這些企業都是民營企業,每家企業都沒有把握能夠在市場整合中握有競爭優勢。如若僅靠企業之間的競爭進行優勝劣汰,則此過程勢必漫長且殘酷,即使勝出者也會元氣大傷,甚至可能有損我國光伏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特別是由
作者: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