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當前組件產品價格大幅下滑,企業普遍存在虧損,且這些企業負債率較高。據統計,我國十家在美國上市的光伏企業負債額高達175億美元,平均負債率達到近70%,因此這些企業自顧不暇,更遑論有多余資金進行兼并整合。而一些欲涉足光伏產業的大型國企,本著并購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也在觀望,等待最佳進入時機。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大型光伏企業競爭失利可能導致如下后果:一是會導致大量員工失業,產生潛在的穩定問題;二是拖垮供應商(三角債問題),引發多諾米骨牌式的企業倒閉潮;三是由于呆壞賬可能引爆區域金融危機。
五、國外貿易糾紛不斷,扶持政策難以切入。目前美國商務部已對我國光伏產品做出終裁,征收23-249%不等關稅,美國的做法起到了一個壞榜樣作用,引起世界其他國家的效仿,甚至搭便車,如目前歐盟的立案調查正在進行,印度、澳大利亞等也在蠢蠢欲動。雖然如此,光伏產業今日之困境主要源于產能增速遠高于市場增速,加上產業技術較為成熟,導致企業之間競爭力差別不大所造成,國際貿易糾紛只不過加重了產業的困境。國際貿易糾紛有歐美有意打壓我新興產業的意圖,但國內部分地方政府過多涉足產業的做法也值得商榷。產業出現危機,政府不能袖手旁觀,但政府一旦涉足又極易被國外有心人士利用,認為政府過多介入產業,不利于自由貿易,開始在貿易壁壘中做文章。當前我國光伏企業普遍對貿易壁壘調查存在幻想,一方面希望通過政府層面的溝通能夠解決此次貿易糾紛,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對自己施以援手,助其走出困境,但這是一個兩難選擇。歐盟企業也在對歐盟政府施加壓力,一方面希望歐盟對我國政府施壓,減少政府對產業的干涉,另一方面也希望歐盟能效仿中國政府對本土企業扶持幫助。這不僅不利于中歐光伏貿易糾紛的化解,也讓產業政策干預舉步維艱。
產業發展三大走勢
在光伏危機下,產業也逐漸呈現市場本地化、信貸慣性化、招標鎖定化三個發展趨勢。這些發展趨勢均不利于產業的規范和困境的突圍。
地方保護主義抬頭,本地化條款伺機欲出。光伏產業是朝陽產業,也是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內容之一,地方政府對該產業也表現出極大熱情,正在加大扶持力度,力助產業走出困境。國家大力啟動國內市場,將極有可能引燃地方政府的本地造熱情,因為光伏電站建設首先要經過地方審批,然后才向國家能源局申報。為了保護本地企業的發展,在電站審批等方面可能會優先本地企業,甚至會對電站建設方提出產品“本地化”要求,這無疑不利于光伏產業的優勝劣汰,甚至可能會催生一批新生光伏企業,加劇產業困境。
金融信貸收緊,融資呈現慣性化。如前述,光伏企業實力相當,且普遍存在債務高企、現金流吃緊等問題,誰能獲得信貸支持,誰就能在這場拉鋸戰中取得先機。而我國大型金融機構對大型光伏企業普遍存在大額貸款,企業破產也會造成其壞賬損失。為了不使自己的前期投資打水漂,金融機構將可能繼續對其老客戶進行授信支持,以支持其在整合中能夠存活或勝出。如近期媒體披露的,國開行將對我國“六大六小”光伏企業進行支持,這12家企業多為其此前授信的對象。但這可能導致我國一些優勢企業較難獲得銀行融資,也不利于部委相關產業政策的協同。
作者: 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