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王敏指出,在未來多元化的能源體系中,電網的四個戰略平臺作用必須充分發揮:一是高效輸能平臺,特高壓電網長距離、低損耗的輸電,有利于構建科學的能源綜合運輸體系;二是安全配置的平臺,通過大電網接入煤電、水電、核電、太陽能發電等多種能源,將間歇性的新能源電量在電網總負荷中的比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三是經濟運行的平臺,依托先進的大電網調度系統和合理設計的調度策略,實現風光水火聯合協調運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四是友好互動的平臺,建設智能電網實現分布式電源,實現電動汽車等友好接入和良性互動。
杜祥琬認為,我國第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例占到47%,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例是71%,均已達到和超過發達國家工業化階段的峰值。限制高耗能產業盲目擴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勢在必行。
我國能源消耗由增長轉為降低的拐點將出現在何時?
“綜合考慮我國資源環境約束、內在需求和減排外部壓力,我國應將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設定在2030年之前,并依此調整我國的中長期能源戰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杜祥琬說。
問題三:新能源如何迎來春天?
11月15日,華銳風電發布了有關員工帶薪放假的通知,決定對公司開工不足或已停產的相關崗位的350名員工執行帶薪放假。這無疑是新能源行業進入“寒冬”的又一個證明。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這樣的消息:國際能源署11月12日發布的《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提出,風力發電和太陽能技術的廣泛使用以及非常規天然氣生產的全球化趨勢有可能進一步重塑全球能源的未來圖景。
王敏說,美國學者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提出了能源互聯網的新概念,認為新能源和互聯網的融合將從根本上改變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進入21世紀以來,以新能源為核心的新一輪能源變革在全球興起。近年來,國家電網公司多項舉措支持新能源發展。目前我國對風電等新能源的發展規律和特性有了更深的認識。
國網能源研究院總經濟師李英表示,現行電價體系和機制不適應清潔能源科學發展的需求。建議通過電價改革,在新能源電源投資布局、電力運行環節、電力輸送環節、用電環節等方面綜合考慮,系統安排電價機制。與會專家指出,要完善配套政策,出臺促進新能源跨省區消納的電價機制,適當提高新能源接網費用的補貼標準,進一步促進新能源發展。
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建議,對大型新能源基地送出工程,單獨核定輸電價格。建立健全用戶側峰谷電價政策,提高用戶消納新能源的積極性。他同時提出,要將新能源基地輸電規劃納入國家電網專項規劃,加快跨區輸電通道建設,擴大“三北”新能源消納范圍,保障全國新能源規劃目標的實現。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提升系統運行靈活性,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
2012年7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與《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我國新能源的發展目標是:風電,2015年裝機1億千瓦,2020年裝機2億千瓦;太陽能發電,2015年裝機2100萬千瓦,2020年裝機5000萬千瓦。
專家們表示,新能源的大發展就在未來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