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未來全球經濟將向制造業回歸,美國不能接受經濟發展的制高點被中國搶占。因為中國光伏產業近幾年在技術、產品、規模等各方面發展都很快,所以美國即便是自傷也要打壓中國。
從企業自身來講,前幾年光伏市場效益太好,國內企業一哄而上,發展太快,而國內市場又沒有啟動。所以,歐美“雙反”打的中國企業措手不及。
不過這讓中國反思,我們的產品為什么會引起美國的爭議,為什么會引發實施“雙反”?
過去,我們的產品都用于歐美發達國家,現在及以后要用于國內市場,要讓清潔能源在中國真正發揮作用。
李強強:你認為光伏產業是市場驅動型產業還是政策驅動型產業?
嚴大洲:任何一個產業尤其新產業的發展一般都離不開政策支持。因為這個階段人們還沒有看清趨勢,很多新技術需要突破,投資需要冒風險,所以需要政府扶持。但是,一個產業要真正地成長和壯大,就一定要被市場接納。兩者兼而有之,階段不同。
現在,光伏產業處在從政府支持轉向市場驅動發展的過程中。未來50年~100年后,太陽能有可能占到能源利用的一半以上。太陽能發電與現有設備直接結合起來,具有天生的有利條件。
而且,大部分光伏產品采用硅作為原材料。硅是地球上除氧之外最豐富的元素,經過提純以后,很容易成為制造光伏產品的原料,廢料沒有任何污染,產品壽命還很長。這就是很多人不惜一切代價投資的原因。
再從成本上看,隨著技術進步,光伏發電的成本逐漸減少。而未來能源價格上漲是必然的,現在做光伏,是對未來的投資。
現在整個產業發展難,主要難在整體經濟形勢下滑。很多國家經濟形勢不好,沒有多余的財力來投資未來的產業。
政府支持不可或缺
李強強:在行業形勢不好的時候,政府應該出面整合,推動產業洗牌。但有學者認為,這將是另一個“國進民退”的例子。在這個新興產業里,國有資本究竟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如何與民營資本和諧共處?
嚴大洲:每個企業的情況不一樣,現在確實存在有的企業兩種資本相互爭奪的現象。此前,在光伏產業中,民營資本占的份額相對比較大。當前處在行業發展低潮期,國有企業的后勁比較大,可以收購,但收購不是兼并,而是拯救,要在民營資本愿意的情況下去做。
這次光伏市場驟冷,讓很多企業手足無措。從政府方面講,在行業困難的時候,政府幫扶一些有良好技術基礎和商業信譽的企業是必要的。畢竟光伏產業還是有前景的,很多企業只是由于財務狀況難以為繼。
大部分光伏老板不希望整合,也不希望政府施以援手。因為政府幫助的也只是特定對象,規模非常有限,這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不公平、干擾市場的東西。
李強強:你的觀點其實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該扶持的要扶持,該推動行業整合的還是應該推動。
作者:丁玲 來源:中國經濟和信息化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