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大洲:任其自由發展的話,美國的目的就得逞了。美國通過各種手段,把中國核心企業打倒。利用多晶硅長單協議捆綁部分企業。此前,尚德用2億多美元代價提前終止與美國多晶硅及硅片巨頭MEMC簽訂的2006年到2016年的硅片供應協議。同時,美國又將原材料以低價輸入國內市場,以打壓國內剛剛興起的多晶硅產業。
美國對中國光伏產業的打壓是有預謀的。2008年奧運會之前,美國新聞媒體紛紛報道國內光伏企業的負面消息。這是為什么?中國光伏產業在2007年第一次超過美國和歐洲國家,成為世界老大。2007年,中國多晶硅產業實現量產,年產1130噸,其中洛陽中硅的產量是507噸,是當時產量最大的多晶硅企業。
現在看來,這完全是美國的一個戰略性反應。先由媒體負面報道,影響政府,促使政府打壓企業不給扶持,導致企業生存艱難。不過,美國沒有達到目的,中國的光伏產業還是發展起來了。于是,市場化打壓隨即而來,動用財政政策、稅收等手段,包括最近的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所以,這是美國的國家戰略。如果中國企業沒有國家戰略支持的話,如何與美國抗衡?
李強強:也有很多企業人士認為,政府在具體做法上有待商榷。政府究竟應該從哪個環節上扶持,扶持到什么程度,存在爭議。有些企業對政府一些政策不勝其擾,希望成立光伏示范區,不要政策過多干擾,任其自由發展。你是否贊成?
嚴大洲:中國地域廣闊,地方條件差異特別大,陽光條件、用電情況差異都很大,應該是差異化對待。像廣東、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具備條件推廣分布式發電,自發自用。因為這些地區電價較高,一度電的發電成本不超過1塊錢,很多地區,高峰電價已超過1塊錢。這時就具有市場投資動力。但是中西部情況不同,電價相對較低。唯一難點在于電力法規定,不允許隨便發電、上網,實質上就是并網問題。
政府也意識到這一點,國家電網發布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發展的實施措施。這是一個很好的動作,未來大部分市場應用可能就在于此。
國內市場是關鍵
李強強:從光伏產業開始發展到現在,并網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國家電網也覺得很冤枉,認為這不是電網的問題,而是因為政策沒有理順。你怎么分析并網的問題,根源是什么?
嚴大洲:這是最受爭議的一個問題。鑒于普遍不能上網的現實以及電網公司一家獨大的壟斷地位,人們將矛頭指向國家電網也很正常。
光伏發電與電網的傳統經營模式是相沖突的。傳統經營模式是電網從發電廠買電賣給用戶,傳統電廠規模大,易調控。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小、數量多,調控困難,管理成本高,再加上地方電網沒有明確的政策指導,操作上確實存在困難,但這不能阻礙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中國有條件解決這個問題。不管是為名還是圖利,總得有動力來驅動。在政策配套上,政府還需要理順、完善,而且電網公司處于壟斷地位,更需要國家力量來推動。
李強強:你建議先從哪方面破解并網難題?
作者:丁玲 來源:中國經濟和信息化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