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大洲:從新能源產業發展角度來講,這是一個長期使命,是國家戰略。有些事情是必須盡的義務,比如說,規定電網公司賣出的,10度電中必須有2度或者1度電來自新能源發電,將其與電網公司上下員工的考核掛鉤。國家政策上有相應傾斜,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據我了解,電網接收新能源電的困難只在于利益分配,并不是技術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電網雖然建設得晚,只有短短幾十年,但是技術水平幾乎是全球領先的。中國比德國、美國更有條件接收新能源電。我們沒有理由做不好,唯一的原因就是沒有動力,就是利益問題。
李強強:《第三次工業革命》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首先從分布式能源展開,所有的新能源、傳統能源交互轉換、融合使用。這給分布式供電提供了理論支持。
嚴大洲:非常正確。南聯盟戰爭時期,南聯盟的指揮系統、導彈系統很快癱瘓,因為它的電網癱瘓了。中國的電網非常大,受到攻擊的時候就非常脆弱。這種情況下,微網、局部網就變得很重要。
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全球的汽車發展的前景也是指向電動汽車發展,減少城市污染,中國有沒有這個條件?國內高速公路、電網非常發達,在高速公路網周邊建充電站和太陽能發電系統,發電直接提供給電池,電動車可以在此充電或換電池。如果將來新能源汽車發展和電網建設發展相結合,不再需要直流交流的變換,發電直接供給電動車,成本會更低,這個市場巨大,會帶來新的革命,甚至包括我們用電電器。
李強強:從體制或者產業成熟度來看,實現分布式發電是否會是一場持久戰?你認為什么時候能夠實現,幾年還是幾十年?
嚴大洲:幾年,我覺得太晚,最好幾個月就能實現。電網公司已經出了支持光伏分布式發電上網的政策,我想至少應該有一些示范,甚至大量的示范。有資金實力的人或企業可以自己建電站,在自家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系統。但有前提條件,就是電網公司允許個人發電,允許上網。
目前應該是光伏產業突破國內應用的好時機。當中國能源結構真正發生變化的時候,就到美國著急的時候了。不管是軍用設施還是民用設施,家家戶戶都可以自己供電。這時,中國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李強強:現在光伏產業的市場正在由國外轉向國內。你判斷國內市場開發的時間和節奏會是什么樣的情況?什么時候能支撐起產業發展?
嚴大洲:從產業內部來講,越快越好。光伏產業尤其是產業鏈后端的企業大概連續五個季度虧損,沒有多少企業能夠堅持得住。在這種情況下,國內補貼不能到位,很多企業會因為資金鏈斷裂而死亡。啟動國內市場應該是光伏產業最有效的自救方式,這也是政府和企業的共識。
有業內人士認為,兩年以后,國內市場能夠支撐光伏產業發展。前不久德國總理默克爾說,歐洲的經濟恢復大概要5年時間。我們在這段時間把產業發展起來,這是好事情,讓歐美羨慕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