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光伏總安裝量為27GW,而國內已經量產、再加上在建的光伏產能卻達到了50GW,產能過剩由此造成。低價進口的產品沖擊,使得中國多晶硅產業利潤急劇下滑,庫存積壓嚴重。據統計80%的企業已經停產,技術團隊和工人流失,投資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一家浙江企業已經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全行業面臨嚴重生存危機。
相比之下,“國內光伏電站建設已有過度開發的苗頭。目前大量電站建成未運營,就像蓋了房卻沒人住。對于整個產業來說,最終可能會引發嚴重的資金鏈危機。”某業內人士爆料。如今的電力公司已經逐漸減少從賣方手上收購電站,而是轉向自己投資建設,基金公司等也因電站稍顯緩慢的回報率而變得越來越謹慎。
隨著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紛紛參與其中,銷售電站的價格逐漸下降, BT模式的利潤率也在快速下滑。一旦電站賣不出去,制造商們不僅面臨著資金占用的壓力,其自身運營電站還可能面臨虧損的風險。來自中銀國際證券的預算顯示,當電站銷售價格下降到9元/瓦時,BT模式的凈利潤率只有0.6%,電站運營7年才能達到盈虧平衡,企業資金無法快速回籠,可能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
“2012年年中爆出的尚德太陽能在意大利電站項目中的反擔保騙局,暴露了制造商在光伏電站開發中的金融游戲,可能是整個光伏電站開發‘資金鏈危機’的冰山一角,對于目前國內電站開發熱潮應該有所警示。”上述集成商透露。
據悉,尚德電力利用其控股的GSF基金撬動銀行的貸款,在意大利投資建設光伏電站,一方面以銷售自家光伏設備,同時通過轉售電站或運營電站獲利。而整個鏈條的順利運行,依賴于GSF投資的電站能夠順利賣出,或者正常運營并迅速并網發電,獲得來自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補貼。但是,由于未能順利并網發電運營電站以及虛假反擔保,最終引發了尚德的資金鏈危機。
另一方面在光伏制造商的搶食之下,一向作為電站開發主角的系統集成商(包括專業電站開發商和EPC/安裝商)的利益受到嚴重擠壓。原來依靠在電站開發中銷售組件的差價而賺取的利潤,如今也被制造商的直銷而剝奪:而華能、大唐等國企與電力公司的背景關系,在協調電網的能力上顯然也比集成商更具有優勢:集成商的盈利空間逐漸被蠶食。
除了價格戰、質量問題,電站開發盈利的最大問題——光伏并網、并網電價、補貼等政策風險仍然存在。盡管國家相關部門最近頻頻發布利好消息,但是,關于光伏發電的電價、收購比例和收購年限以及中國光伏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的形成這些
根本問題未得到落實,企業就無法對自己的投資做出有效預估,更談不上項目盈利。來自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光伏安裝容量將達到4.8吉瓦,而截至11月,國家電網公布的數據顯示,并入電網的總裝機容量只有約330兆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