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太陽能發電保持著迅猛發展。雖然部分看法認為,其收購制度將“失敗”,發展將“失速”等,但實際上,如今德國的太陽能發電依然在飛躍發展。
首先,在2012年5月25~26日這2天時間內,德國太陽能發電創下史上最高發電量記錄,最高輸出功
接下來是電源調節器
日本產品與外國產品此前的主戰場是電池板領域。如今已開始在上文提到的架臺及施工法領域展開競爭。接下來就是功率調節器(電源調節器)領域。
在該領域,日本企業也過于樂觀,正在重復過去的失敗。日本企業及經銷商認為,“日本的質量標準非常高,因此外國產品做不到”,或者“外國企業無法進行維護,因此不會得到普及”等。并表示“日本產品在今后5年內是比較安全的”,但筆者認為,從2013年春季開始,外國產品將日漸增多。
首先,外國企業正在追趕日本的品質水平。中國電源調節器企業購買日本產品,拆解開來進行研究,連1只螺釘都不放過,并在日本人技術人員的協助下,制造著同等品質的產品。而價格僅為日本產品的一半左右。
日本不能指責中國企業的這種做法。因為這是日本自身自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對歐美企業所做的事。
在維護方面,外國企業也開始通過設立日本法人及經銷商進行應對。2013年春季起將正式涉足住宅用途及百萬瓦級太陽能設施用途。
日本人認為“日本的產品制造最為出色”。的確,擁有這種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過度自信。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以及韓國企業都在沿襲日本企業過去的取勝模式,進軍日本市場。而日本企業則像過去的美國企業一樣,進入了對自身評價過高、過度輕視對手的失敗模式。需要盡早擦亮眼睛,看清現實。
瞄準2030年
如前文所述,日本的太陽能發電需要盡快實現每年裝機500萬千瓦,從長期來看,需要每年裝機1000萬千瓦。德國連續3年每年裝機700萬千瓦以上,從這個角度考慮,日本每年裝機500萬~1000萬千瓦也是有可能實現的。
如果以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到2030年,累計裝機容量最大將達到160吉瓦(GW),可滿足2010年總需求(1萬億千瓦時)的16%左右。筆者此前一直認為或許能達到20%,不過從日本難以利用大面積土地的實情考慮,最近下調了目標。

隨著太陽能發電的普及,收購價格必然也需要分階段下調。太陽能發電是一個全球市場。日本也應該比德國晚幾年,在沒有收購制度及補貼的情況下實現獨立。
作者: 來源:日經能源環境網
責任編輯: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