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熱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以來,已經過了近兩年的時間了。按照原計劃,項目需在特許權協議正式簽署并生效后的30個月內完成,而事實上,大唐新能源從2011年4月12日正式收到中標通知書至今,仍未與國家能源局簽署特許權協議。
據知情人透露,2011年9月16日,內蒙古發改委對該項目重新
等待“合理的電價”
扭曲的招標機制導致的低價競爭,只能寄望政策優待,“合理的電價”成了多方公關的目標。
2012年6月份,一家民營企業默不作聲地在青海德令哈建起了10兆瓦塔式光熱電站。這是中國第一座商業化示范電站,它由來自浙江的中控太陽能技術有限公司打造。
隨著與政府部門的深入溝通,青海省決定扶助中控太陽能,先后為其拿到科技部的863項目支持。此后,青海省又給予上百萬資金補貼。
不過,要想在商業化后獲利,必須得有一個“合理的電價”。相比于等待電價核準的中廣核太陽能,中控太陽能在電站即將建成時才開始向國家相關部門申請電價。
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武忠未透露申報價格,“現在有一種說法是我們先發電,并網后他們看運營效果,核算建設成本以及發電量,加上一定利潤后才會核算出一個價格。相關部門說過不會讓我們吃虧。”
而在韓慶浩看來,“在德令哈的陽光資源下,合理的電價在1.25元/千瓦時左右,在亞行的低息貸款支持下合理電價約為1.15元/千瓦時。”
事實上,中廣核太陽能向上級集團匯報時做了最壞的打算,“按照1元/千瓦時的電價做了財務模型。雖然亞行會提供1.5億美元的利率不足3%的低息貸款,國家政策也會對電價增值稅提供三免三減半的優惠”,但韓慶浩強調,1塊錢的電價是做不下來的。
而在鹽城的海上風電企業同樣在等待一個“合理的電價”,而當初祭出低價競標策略的央企,也把最后的希望押在了海上風電上網價上。
對于新能源投資,中控太陽能副總經理陳武忠道出了大部分投資人的心聲:“誰說了也不算,這取決于國家電價政策,電價合理了,電力企業自然會投資,相應的產品制造商也會跟進,成本隨之降低,再吸引更多的電站投資,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特許權招標何去何從
然而,已經有企業等不及合理電價開始撤退。
大唐新能源公司內部人士此前向外透露,根據濱海特許權項目海域使用評審意見,原計劃安裝100臺風機的用海面積縮小了1/3,造成單機可利用率降低,也大大影響了風電的發電量和安全運行。
記者從大唐新能源獲悉,由于項目一直受阻,加上如今的建設成本已遠遠超出當時中標時的價格,鹽城項目的員工已系悉被撤回。
面對飽受詬病的特許招標權項目,國家能源局也在調整思路。2010年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后,中標價在0.62元/千瓦時至0.74元/千瓦時之間,已經達到主管部門的心理預期。業內人士預期,如果再以招標形式確定電價,將進一步壓低報價,不利于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不過,海上風電招標第二輪何時開始招標,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對外界透露,沒有時間表。這也意味著,圍繞特許權招標的爭議也將繼續。
“企業都歸咎于政府,說特許權招標就導向企業去做低價,這是胡說八道,我不可能規定最高價中標吧?但是你為什么要低于合理的成本價格去中標呢?低價和低于成本價是兩回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說。
作者: 來源: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