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市公司重慶鋼鐵從重慶市政府獲得單筆15億補貼,此前4天從重慶長壽區政府獲得5億補貼。業績低迷的重慶鋼鐵因為大手筆的財政輸血,股價應聲大漲。引發輿論關注。
記者統計發現,僅限于公開披露的補貼,2012年國內上市公司至少獲得989次來自各級政府的補貼,共計220億元。
地方補貼隨意性強
在2012年經披露的公告中,至少有14宗補貼沒有明確依據。
從補貼的名目看,有正規依據可查的包括節能補貼、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補貼、智能制造專項補貼、金天陽示范工程補貼等,這些補貼主要是為了促進新興產業如新能源、節能減排、智能裝備制造等領域的發展而設立。
地方政府提供補貼時的隨意性比較大,名目繁多。
比如*ST川化,由于暫停上市在即,其所在地的成都市青白江區政府在去年12月份向其發放了6060萬元補貼,使得該公司免于暫停上市。
公告內描述的原因是,作為化工企業的“*ST川化為該區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城鄉綜合治理做出了大量工作……”
而另一家ST企業ST宜紙獲得4000萬補貼的公告,則連因何種原因獲得補貼都未披露。
所有補貼中,對ST類公司的補貼最為隨意,不算2013年公告的2012年補貼情況,僅在2012年經披露的公告中,至少有14宗補貼是沒有明確依據,而以市政府會議紀要、財政局發文等形式下發的補貼。
業內人士認為,不少地方政府意圖保住上市公司殼資源,將補貼發放給經營不善的企業,容易造成資源錯配。
補貼“掮客”
一些第三方機構對政府的要求比較熟悉,可幫企業“包裝”,甚至幫忙“跑腿溝通”。
在賀舟艦看來,對他這類沒有上市的小企業,地方政府不會主動給錢補貼。但是地方政府依舊有各類名目繁多的補貼項目。
賀舟艦是寧波一家物流公司的CEO。
“此時就要想辦法去爭。否則這些補貼多是給了那些與相關政府部門官員有利益關系的人。”賀舟艦說。
“補貼掮客”應運而生。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社會上已逐漸形成了一些幫助企業申請補貼的第三方機構。
賀舟艦的公司搭建了一個“國際物流電子商務系統”,為一些中小型的物流公司提供信息技術支持。在獨自經營幾年后,今年年初,有朋友告訴他,他的公司其實有機會申請一些政府補貼,這讓賀舟艦有些心動。
但補貼要如何申請,需要準備哪些材料,與哪些部門溝通,這些他都沒有接觸過,在朋友的介紹之下,他結識了一位杭州的老板——孫利。在朋友口中,孫利是補貼申請方面的專家,曾成功為多家企業申請到政府補貼。
接觸了幾次之后,賀舟艦決定把公司申請財政補貼的事交給孫利來辦:“他可以幫我寫材料,跑關系,如果補貼下不來也不收錢。”
孫利告訴記者,在寧波,每年的財政收入已突破千億元,政府每年都會按一定比例拿出財政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科技產業上,這一個盤子有大約20億元,這筆資金分到區縣,再到各個企業,不少企業都能拿到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補貼。
“我們做的比較多的是一些自然科學基金,或是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申請。我們主要是能幫企業寫材料。”據孫利介紹,一個可行性報告都需要幾十頁,包括創新點、專利、檢測報告、銷售訂單等方方面面。孫利說,他的公司對政府的要求比較熟悉,可以幫企業進行“包裝”,有時也會幫忙“跑腿溝通”。
補貼申請的難易程度,也與企業所屬的行業有關。“如果你做的是高新技術、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軟件、新能源等等這些,就比較容易申請到,但如果是做貿易,幾乎不大可能拿到補貼。”孫利說。
記者還發現,在網上還有名為“中國政策補貼網”的網站,號稱也能扮演此類“補貼掮客”的角色。
這家網站上搜集了中央各部委和各地方政府的各種補貼政策。要想查閱這些政策明細,需要交納一萬元會費,成為網站的會員。網站的客服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一旦成為會員,工作人員會根據企業情況,幫企業量身定制補貼申請方案,指導申報各項資金補貼。
“你要小心,這種網站可能是騙局。”孫利說,如果說對某個地域、某個行業的政策比較熟悉,那還有可能,如果是全國各地的補貼都能申請,這樣的情況很少見。
“我經常接到北京打來的電話,說是某個國家部委下面的什么機構,有的還說可以幫忙申請資金,十個有九個是騙局。”孫利說。
(文中劉綱、孫利系化名)
(原標題:政府補貼蛋糕的分食者)
作者: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