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天威英利之后,蘇維利從來沒有停止對光伏行業以及自己前景的思索。“是再做一個英利,還是做些其它工作?”蘇維利可以選擇繼續做光伏組件,畢竟在這個行業里,他已經摸爬滾打多年,圈子里資源也比較豐富。然而,他并沒有這樣做。“我認為英利已經比較成熟了,如果我去做制造,我沒有新的理念去實現差異化了。”在蘇維利的詞典里,“新理念”至始至終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相對于國內光伏組件制造企業,此時的蘇維利已經有了新的理念,而這又和他前期的積累密切相關:在天威英利擔任副總裁時,蘇維利就經常出國和國外客戶打交道,漸漸的,他了解了國外終端客戶的“玩法”。他意識到,光伏組件只不過是終端電站上的一小部分,話語權最終還是在終端,龍頭企業也應該誕生在終端。
于是,蘇維利有了進軍終端的想法。彼時,國內光伏電站市場本身規模就很小,只零星的分布在偏遠地區。而就是這零星的應用,2003年后因為“非典”的緣故也幾乎都停止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要進軍終端,蘇維利只能從國外市場開始。蘇維利面臨的困難是顯而易見的:陌生的政策、陌生的法律、陌生的語言、陌生的文化、資金的欠缺、資質的欠缺、人才的欠缺……與光伏組件的制造相比,終端電站的門檻更高、更難進入。
蘇維利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更難的路,他決定進軍終端!對于他來說,終端更有未來,也更有挑戰。年輕的蘇維利帶著2MW光伏組建踏上了歐洲大陸。此時,擁有貨源的蘇維利并不想簡單的倒買倒賣賺取差價。他的目標很明確——他就是要做終端電站生意。
“當時我學習他們的模式,其實就是搶他們的飯碗。那你手里一定要有資源,別人才會和你合作。”從長遠來看,正如蘇維利所說,這個行業不可能總是擁硅者為王。然而,2005年~2009年,光伏行業確實是擁硅者為王。因為對中國市場的熟悉以及豐富的“圈內”資源,蘇維利可以更快速的拿到光伏組件,而這也正是他最初話語權的來源。
“當時我就提出來,我不只是單純的賣組件,我用組件來做投資。做好了大家一起分成。” 用這種模式,蘇維利和歐洲企業合作了兩個項目。在這個過程中,蘇維利掌握了BOT的基本運營模式,對市場、建設、客戶都有了更深的認識。這兩個項目很快就順利的完成了,蘇維利覺得是時候自己“玩”了。
國際化陷阱
獨自上路的蘇維利很快發現,國際化中的坎坷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