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復蘇的挑戰
原文標題:《復蘇的挑戰》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2013年3月刊
策劃:《太陽能發電》雜志編輯部
統籌:秋石
執筆:張廣明(《太陽能發電》雜志記者)
在經歷了一年多的低迷期后,中國光伏企業似乎看到了復蘇的曙光。
相關數據顯示,受訂單明顯增加等因素影響,企業的開工率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升。與此相對應,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等產品價格也開始止跌回升。
不過,對當前光伏業所展現的回暖跡象,也有不少業內人士仍持懷疑態度,其理由包括產能過剩并未好轉、歐盟的“雙反”結果依然懸而未決、企業仍處在大幅虧損境地等。
而從最新的跡象來看,對中國光伏制造企業短期前景具有關鍵影響作用的歐盟“雙反”結果,可能難言樂觀。
就在3 月5 日,歐盟宣布將自3 月6 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實施進口登記。
根據調查程序來看,這是其啟動此次調查后的第二步,其后將在6 月和8 月份分別公布傾銷案與補貼案的初步裁決。而在此前的2 月底,歐盟則已經宣布將對原產于中國的光伏玻璃發起反傾銷調查。
從現有的市場邏輯來看,此次歐盟“雙反”調查結果,還將關系到國內上下游之間的博弈。
有分析認為,中國對海外多晶硅廠商的“雙反”調查,可能將視此次歐盟“雙反”結果而定。如果歐盟做出不利于中國企業的初裁結果,對于國內組件企業而言,則意味著既要承受失去市場的痛苦,同時還要面臨著原材料上漲的壓力。而上游多晶硅企業的壓力就要小得多了,即使歐盟的“雙反”結果有利于中方,其同樣會受益于市場需求的回升,只不過通過對外多晶硅“雙反”來擺脫虧損乃至促進價格快速回升的期望可能落空罷了。
其實,無論是組件企業還是多晶硅企業,在仍然存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市場的需求回暖并不能與扭虧為盈畫上等號,降低成本仍然是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