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虧損原因,上述兩家公司均稱,雖然公司光伏產品銷售量同比增長,但受行業產能階段性過剩、歐美國家實施產業貿易保護政策等諸多因素的持續影響,產品價格同比出現了大幅下跌,同時公司運營成本增加,最終使得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和毛利率同比大幅下降。此外,由于2012年光伏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導致公司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大幅上升。另受經濟不景氣影響,歐洲市場當地銀行縮緊銀根,雖然公司適當延長了客戶的信用期限,但仍有客戶違約情形,部分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增加。
而根據統計數據來看,自從2011年第三季度以來,晶硅組件的毛利率就已經長期徘徊在虧損狀態。與之相比,那些參與下游電站投資的公司的毛利率要相對較高,可以達到兩位數。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實事求是的來看,這些公司的高毛利率也經不起推敲,可能更多的是財務上的把戲,不過是通過各種方式將本應屬于電站項目的毛利率提前輸送給了組件環節而已。
“暫且不論這種利益輸送是否違規,但大規模參與電站投資對其資金鏈就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超日太陽的資金鏈危機就是最好的例子。”Michael Barker 也認為,制造企業這種大規模投資下游電站的商業模式轉型的風險顯而易見,無論一個企業在制造業中多么有效率,都不能保證能夠在項目開發領域取得成功。
“在項目開發中一個最主要的挑戰是建立可靠又有效率的運作機制,這未必能從制造業背景中直接轉化過來。對項目所處市場、政策和法規的深入了解至關重要,任何錯誤都會造成影響,小到項目延期,大到合同取消。這還給業績指導和財務表現帶來另一個挑戰,因為僅僅幾個星期的項目延期都會造成收入不能確認并進入相應的季度報表,使得項目儲備和生產制造之間的平衡變得更加困難。同時還造成與原有客戶直接競爭的可能,從而危及原有的供應關系。”Michael Barker 表示,如此眾多一線廠商的進入,造成了下游行業一個類似上游的局面,即增長的產能和加劇的競爭集中在一個細分市場,導致價格下降到毛利率無法維持兩位數的水平。(張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