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筑高壟斷的十年
“要把賬算清楚,哪些能入賬,成本的透明是要做的”
2002年五號文件要求電網企業實行主輔分離,目的即在于主輔分離后,能對電網企業的成本看得更清楚,在此基礎上確定合理的過網費標準。但實際上,主輔分離延宕數年,直至2011年9月,國網與中國電建和中國能建才簽訂主輔分離協議,將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中省級(區域)公司所屬的勘測設計、火電和水電施工、電力修造企業等輔業單位分離,產權目前已移交。據接近電監會的業內人士透露,最后剝離的施工輔業主要集中在發電領域,送變電相關并未剝離,國網內部也仍保留著部分設計部門。國網還收購電力設備制造企業,進軍礦業、金融板塊及在海外展開巨額投資。
其壟斷程度和控制力不僅沒有削弱,還得到了加強。
國家電網控股的公司共58家,其中包括5大區域電網、26家省級電力公司。除此外,一類是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國網能源研究院、國網智能電網研究院、南瑞集團有限公司等研究機構。二是直流建設分公司、交流建設分公司等建設管理單位。三是許繼集團、平高集團、山東電工電氣集團有限公司這類設備供應商,相繼被整合進中國電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該公司業務橫跨裝備研發、設計、生產與制造,電力工程總承包,電力技術咨詢。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還擁有規模不小的發電裝機規模。
國網旗下還包括魯能集團、英大國際控股集團等多元化投資企業。2008年魯能私有化受阻,國資委要求撤回交易,重新劃歸國網。此前魯能橫跨地產、新能源及煤炭礦產投資,英大控股擁有多個金融牌照,資產包括證券、信托、保險、期貨、投資等業務。上述兩家公司的資本金分別達到200億元。國網在這些電網之外的資本金投資超過600億元。
國網總經理劉振亞曾表示,“十二五”發展目標是把國家電網公司建成以電網業務為核心,金融、直屬產業和國際業務全面發展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團。
國網的年收入高達1.8萬億元,非主業資產的收入占比不到1%,利潤占比近5%,2011年在1004億元的毛利中有47億元來自其他收入——包括承包境外工程和境內國際招標工程、電力設備進出口業務以及發電業務等。
2010年2月,國家電網收購許繼、平高集團獲國資委批準,引起爭議,批評者稱這違背電改初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曾公開表示,國家電網集標準制定、設備制造、招標和采購等多重角色為一身,無益于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也無益于中國電氣制造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等于是國網畫了一張餅,然后自己把餅吃了,留給別人一些餅渣。”一位熟悉設備行業的人士如此評價。
除輔業外,國家電網還積極布局海外。2007年12月,國網公司牽頭兩家當地企業以39.05億美元競得菲律賓電網25年經營權;2010年,國網公司收購Elecnor SA等七家巴西輸電公司股權,總價約17億美元;2012年2月,國網公司以3.87億歐元價格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REN)25%股份;2012年年末,國網公司以約5億美元收購南澳大利亞輸電網公司ElectraNet41%股權。
劉振亞2012年11月上旬曾表示,目前國網海外投資已超50億美元,總資產達80億美元以上;國網公司計劃2020年前在國外投入300億-500億美元。
國網的投資能力來自于其主業帶來的強大現金流,年經營性凈現金流在2000億元以上。
當年參與五號文件設計的一位專家認為,問題倒不在于國網的這些主業之外的投資是否盈利,而是國網作為一家公用事業企業,應優先從事國內農村電網改造、無電地區電網改造等。國網的四處擴張一方面干擾了監管,使得政府難以核實其資產和成本,準確確定過網費價格,從而阻礙電力市場形成;另一方面國網的這些投資也影響了其提供普遍服務。“有錢投資海外,卻沒錢投資農網改造,每年哭窮向國家伸手。現在農網改造每年國家財政都要出20%的資本金,大概百億元左右。”前述專家如此描述電網投資失控下的怪現狀。
即便認為走出去本身無可厚非的業內人士,也向記者分析將輸配電網成本收益與上述投資行為分開十分必要,“要把賬算清楚,哪些能入賬,成本的透明是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