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調研,趙磊認為,根據國內的建筑情況,利用陽臺的外立面安裝光伏發電系統,可能是一種更為現實的光伏應用模式。“只要通過一定份額的補貼來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這個市場的安裝熱情就會被有效激發,完全有可能在一兩年內就不再需要政府補貼。”他對陽臺發電的推廣前景很樂觀。
德國光伏成功的秘訣是管理
年近不惑,趙磊對自己過去這些年經歷的總結是:不安分。這種不安分,源于其內心的一個困惑。
在德國求學期間,他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個只有8000 多萬人口、面積只有中國河南省大小的國家,為什么卻創造了比擁有13 億人口、國土面積也大得多、資源也豐富得多的中國更多的GDP?
這個困惑,帶給趙磊一種緊迫感。在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課程,本來需要六年時間,他只用四年時間就完成了,他希望能早一點進入德國企業工作,以解決心中的困惑。
從慕尼黑工業大學畢業后,趙磊在德國的第一份工作是從事技術研發。同許多人的看法一樣,他也以為,中國企業落后于德國的地方,可能是技術方面。不過,他沒有從這份工作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隨后,他換了一家公司做銷售,希望從市場中找到答案,但結果同樣是失望。
真正給予趙磊解惑的,是在德國博世集團的管理經歷。
經歷了短暫的研發和銷售工作后,趙磊成為了德國博世集團的管理層成員,同時也是這家全球百強企業管理層中屈指可數的華裔。此時,距離他從慕尼黑工業大學畢業,不過才僅僅三年。
博世集團當時正打算收購一家中國企業,身兼翻譯的趙磊為此接受了非常詳盡的德國企業管理流程學習,幾乎把德國式的管理體系從頭至尾都學習了一遍。
正是在這一學習過程中,趙磊找到了答案。他發現,德國企業的真正優勢,是管理,是對整體工作的細節化、流程化設計,是完善、細化的流程管理及其一絲不茍的執行。他認為,無論是德國光伏應用的發展,還是這個國家在全球經濟中所展現出來的強大競爭力,皆源于此。
兩廂比較,趙磊發現,中國不少企業甚至根本不懂得現代企業怎么管理。“中國企業總在做售價10 塊錢而成本9.8 元的東西,總在打價格戰。其實,中國企業在技術、人員素質方面根本沒有問題,問題在于企業的運營管理能力。中國人很勤勞,也很聰明,對企業的責任感也要遠遠強于歐洲人,但為什么競爭力總做不上去?因為在企業管理和運營能力方面差得很遠。”
包括汽車、光伏產品在內的很多中國產品,在外觀上與德國產品并沒有什么差別,但在細節上卻相差很遠,在使用過程中也總是在細節上出問題。其中的原因,在趙磊看來,正是管理模式和管理能力的差異造成的。
認識到了這一點,只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別人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后,趙磊便在博世集團待不住了。
2009 年,不顧家人的反對和德國領導的多次挽留,趙磊堅決辭掉了這個待遇豐厚令人羨慕的工作,心急火燎地回到國內,準備創業。
“我要回國親自做一家企業來實踐在德國學到的管理和運營知識,把德國的企業管理、項目管理和質量管理體系以及德國企業的核心優勢引入到中國來。”離開德國時,趙磊暗下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