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管理幫助創業成功
經常出差的趙磊,除了隨身的行李箱外,常常還會帶著一個銀色的拉桿箱。拉著兩個拉桿箱的趙磊,讓人充滿好奇。
在一個無人的角落,趙磊為筆者解開了其中的秘密。
當他打開箱子,展現在筆者眼前的,是一臺制作精美的光伏逆變器“內臟”模型,除了電子元器件外,其中所有阻擋視線的支板,全部換成了透明的有機玻璃,讓人可以清晰地看見幾乎所有元器件。其完美的系統構造和創造性設計,足令觀者震撼。
趙磊說,這套他專門為銷售人員設計的既是模型也是實物產品的隨身光伏逆變器系統,幾乎每次向客戶展示時,都收到了令客戶吃驚的效果,甚至有不少客戶希望購買一套作為藝術品收藏。
在蘇州歐姆尼克,類似的對細節重視的例子不勝枚舉。不過,在趙磊自己看來,真正幫助他創業成功的,還是德國式的流程化管理體系。
2011年,在光伏行業已經明顯供過于求的市況下,初始投資只有僅僅500多萬元人民幣的歐姆尼克,不僅在創辦當年就實現了數百萬元的銷售收入,第二年更是創下了接近7000 萬元的營收,利潤甚至覆蓋了初始投資。
對于投資建設周期普遍較長的光伏行業,這并不多見。
趙磊認為,這次創業在“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占的情況下能取得如此佳績,除了對市場的清醒認識外,更多應得益于在德國學到的管理知識。
回國之初,對國內光伏行業毫無了解的趙磊,與同為慕尼黑工業大學同專業畢業的夫人一起,先創辦了一家光伏行業網站——“希萌光伏網”。通過這個在當時頗有影響力的行業網站,趙磊結識了一批國內光伏行業的優秀人才,這在他隨后與朋友合作創辦蘇州艾索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蘇州艾索創辦之初,不少團隊骨干都來自于這個渠道,這正是蘇州艾索在成立當年就快速打開了市場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這個一心夢想將德國的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移植到中國來的樂觀主義者,很快就遭遇到了中國式經營理念的殘酷沖擊。
基于對光伏技術的理解,趙磊相信分布式發電才是光伏利用規模化發展的方向。因此,在回國后的第一次創業中,盡管合作伙伴數次要求上馬生產更適合國內市場需求的大功率光伏逆變器,但他卻堅決地拒絕了這一建議。
為此,趙磊付出了離開親手創辦的企業的代價。由于管理團隊核心成員對發展方向的認識不同,以及在經營理念上存在巨大差異,蘇州艾索成立還不到一年,趙磊就無奈離開了自己回國參與創辦的第一家企業。
輾轉兩年后,趙磊在2011年年初創辦了蘇州歐姆尼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開始了他回國之后的第二次創業。
有了第一次創業的結局之痛,趙磊懂得了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尋找平衡。
度過了初創期的“混亂”后,歐姆尼克開始全面推廣略微簡化之后的德國式管理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