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主導的此次資金清算行動,在國內光伏產業引發震動。
《財經》記者從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指定的檢測驗收機構——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下稱鑒衡中心)了解到,2009年至2011年近八成的金太陽裝機量,被財政部要求收回補貼資金,涉及資金“可能超過70億元”。
與“金太陽”業主一起陷入被動的,還有工程承包商(EPC)和光伏組件供應商。2010年至2011年,保定英利集團共中標金太陽項目55個,現在其中的51個項目被財政部要求收回補貼資金。
“如果業主被收回補貼,就沒有錢給我們結賬。”英利銷售部門一負責人稱,公司恐將為此付出代價,上億元應收賬款將面臨風險。
5月以來,全國各地百余家涉足金太陽工程的企業,均遭受了117號文的“當頭一棒”。
《財經》記者輾轉獲得的一份清算明細單顯示,此輪清算涉及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310個,裝機總量1295兆瓦,財政部要求追回其中109個項目的補貼,裝機量共計998兆瓦,涉及資金近百億元。按財政部的要求,6月30日是清算的“大限”。
從清算的打擊中清醒過來的“金太陽”業主,正在通過各種渠道申訴,爭取“赦免”。金太陽工程的主管部委財政部,仍保持著低調,不愿多談。
曾長期負責金太陽工程的財政部經濟建設司能源處一位官員稱:“我已到基層掛職鍛煉,現在不研究這個(金太陽)問題了。”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能源處另一位官員則透露:“117號文沒有任何新東西,也不涉及任何政策調整,沒有透露任何政策信號。”在他看來,金太陽工程做了好幾年了,117號文只是按照以往既定的路在走,進行補貼資金的清算“非常正常”。
然據《財經》記者了解,此次清盤的背后故事曲折、博弈激烈,將會引發中國光伏補貼政策的巨大轉折。
諸多業內人士認為,金太陽工程是政府出于良好愿望出臺的產業扶植政策。出發點或是對的,但在項目審批、補貼發放和后期的監管上,頻頻出現問題。運行4年后,這一政策弊端盡顯。改弦更張,有關部委此次清理,是想“徹底翻過這一頁”。
分食鏈條
金太陽工程是典型的制度設計缺憾工程,事前補貼,無論采取怎樣的實施路徑和制度防范,都會有沙漏的存在
2009年7月16日,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即“財建[2009]397號文”,決定綜合采取財政補助、科技支持和市場拉動方式,加快國內光伏發電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并計劃在兩年至三年內,采取財政補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發電示范項目。
彼時,中國光伏行業的問題是“三頭在外”——原料在外、市場在外、設備在外,光伏的國內市場“約等于零”。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出口形勢已急轉直下。鑒衡中心主任秦海巖稱,2009年所面臨的問題是“必須啟動國內光伏市場”。
但金太陽工程的實施過程中,行賄、騙補、工程延期、質量低劣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