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記者獲悉,國家審計署已將金太陽工程列入重點審計范圍,清查財政補貼資金是否有違規問題。
在更高決策層的關注和審計署高壓下,財政部決定,將所有金太陽工程的財政補助資金進行清算。
金太陽工程的一大特點,是“初投資補貼”,即用財政收入直接補貼工程建設。與其對應的是“度電補貼”,即根據電站建成后的發電量進行補貼,目前為絕大多數國家所采用。初投資補貼鼓勵投資者壓低電站成本造價,度電補貼則要求投資者通過提升電站質量來獲利。
“做了很大努力,但無論怎么補bug,打補丁,都發現不行。”參與政策制定的一位官員認為,“這種財政資金直接補貼產業鏈前端的設計,從根子上就是錯誤的。”
在初投資補貼模式設計下,從項目審批,到補貼發放再到后期監管,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財政資金流失和浪費的漏洞。
這其中,項目評審是分食鏈條中的第一環。
“只有30%至40%的申報項目可以獲得批準。”一位熟悉內情的光伏組件商告訴《財經》記者。為了對眾多申報項目進行事先甄別,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從其專家庫中抽取相關專家,由鑒衡中心牽頭組織評審團,對申報項目進行遴選。
“競爭激烈,評審時通通關系就很正常。”一位熟悉內情的金太陽工程業主直言,“這項示范工程并沒有明確的標準,憑什么就批給你?難道是比誰的可研報告寫得好嗎?”
另一金太陽工程業主稱,他和一些同行在提交評審材料后都接到了“神秘中間人”的電話,詢問“需不需要幫你們跑一下”。所謂跑一下,“我個人理解就是指導業主如何送錢”。該業主還猜測,這些“神秘中間人”可能是“某些有話語權人物的身邊人”。
一位接近評審組的能源專家也向《財經》記者透露,每年評審組成立后,希望涉足金太陽項目的民營業主加緊向他們“公關”。他稱自己拒絕了所有“炮彈”,但拒絕對評審組其他成員作出評價。
對評審團可能存在腐敗的指控,鑒衡中心主任秦海巖予以否認:專家組沒有收過錢。企業有可能交錢了,也有可能被列入名單了,但是它給中間人交錢與拿到項目沒有關系。“他們是被騙了”,他強調。
項目通過專家組評審后,財政部的補貼款就會直接撥至項目所在地的市財政局,該局會為業主單位開設一個銀行賬號,將70%的補貼款(2012年第二批項目改為35%補貼款)匯至該賬號內并封存。待業主單位提交核準文件、安評環評報告、項目批文等文件,證明項目已具備開工條件后,該局將與銀行會簽解凍賬戶,企業可自由使用其中資金,用以購買光伏組件和逆變器設備等。
在此環節上,組件商亦可巧妙得到超額利潤。
“金太陽救了我的命。”一家國內光伏組件商的負責人介紹,其公司曾因歐美雙反,產品滯銷。2011年,該組件商轉而申請成為金太陽工程項目的業主,項目全部采用自己生產的組件,不僅全部消納了庫存,塵封多時的生產線也得以重新啟動,陸續又生產了20兆瓦的組件。
據《財經》記者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