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和今年3月,中國機電商會兩次組團參與歐盟的聽證會,并進行了抗辯。在應對歐盟雙反上,中國機電商會有三項主要工作:第一,組織企業搜集數據,進行法律抗辯;第二,通過推動雙方之間的行業合作,化解摩擦;第三就是公關游說。“我們一直在跟歐盟相關方面保持聯系和溝通,比如歐洲光伏工業協會、德國光伏工業協會、德國能源署等,也給歐盟成員國寫信闡述我們的觀點,跟歐盟的議員、歐盟成員國在華使館溝通,希望他們了解這個案子的真實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充分考量雙方的經貿合作關系,反對對中國光伏產品征稅。”中國機電商會有關負責人說。
事實表明,中國機電商會的游說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次歐盟雙反調查和初裁過程中,歐洲產業組織為中國應對歐盟制裁創造了好的輿論環境。
此次歐盟雙反調查中,有150家中國企業應訴,歐盟最終抽取了7家。這7家企業將向歐盟提交相關的材料,配合歐盟核查,并擁有申請參加聽證和抗辯的權利。中國光伏龍頭企業中,英利成為應訴方,阿特斯沒有被抽中。
英利爭取到了參與各個應訴環節的機會。填寫歐盟委員會的問卷,向歐盟委員會申請市場經濟地位,再到準備應訴和抗辯的數據、材料,配合中國機電商會做談判準備,成為英利現階段的重要工作。
“以前,在面對雙反問題時,很多中國企業不去應訴,如此,歐盟委員會就采用了起訴國的數據,根據這些不客觀、不真實的數據征收高關稅。”英利綠色能源法務部總監樊振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應訴雙反案件的時候,如果企業積極參與,就有可能爭取一個比較好的結果;如果不參與,有可能被迫接受一個非常高的關稅。”
企業和政府、商會之間進行了最密切的配合。“不只是英利,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光伏企業,任何情況下,商會需要相關材料,我們都是第一時間去做相應的準備工作。另外,企業會主動把掌握的信息、分析報告定期和商會做一些溝通和匯報。”樊振華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中國政府對歐盟雙反更是快速反應。隨著案件不斷地推進,今年以來,中方交涉愈發密集,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多次與歐委會貿易委員德古赫特通電話,國際貿易談判代表鐘山、副代表崇泉多次率團赴歐磋商,商務部工作層與歐方開展技術層的磋商。“對這個案子,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做了大量工作。”沈丹陽說。
中方為何率先宣告首輪談判破裂
在中國政府的多次溝通協商下,今年4月,歐委會終于同意,由中國機電商會代表中國光伏企業赴歐進行首輪價格承諾談判。
中國機電商會有關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此之前,中方一直無法啟動談判,因為歐盟方面正處在調查階段,并未對中國產品是否存在傾銷給出結論性意見。5月8日,歐盟委員會“認定”中國存在傾銷行為,并計劃對中國光伏產品執行47.6%的懲罰性關稅。“在這個時候,中方已經做好了談判的準備。”上述人士告訴記者。
談判分兩場,分別在5月15日和17日進行。5月15日,中國機電商會代表與歐盟委員會貿易救濟司有關人士見面,首次就價格承諾進行談判。對此,中國機電商會在企業的密切配合下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并帶去了一套和解方案。但結果并不愉快。“當時我們提出方案,但是他們不愿意具體來談,對我們的方案不置可否”,據中國機電商會相關人士透露,歐盟委員會貿易救濟司給出的意見是,在6月5日初裁之后,才可以正式談判,此次談判只是技術性的磋商。
從整個過程和歐盟委員會的態度來看,似乎只是在為他們的法律程序走一個過場。中國機電商會的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此次會面,歐委會并沒有顯示出和談誠意,這不禁讓中方懷疑,歐盟委員會是否只是借此向成員國傳達“雙反制裁已經與中方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