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
李克強總理應約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通電話。李克強表示,中歐關于光伏產品的貿易爭端涉及中國重大經濟利益,如果處理不好,會影響中歐合作大局。貿易戰沒有贏家。
6月7日
李克強總理在河北考察光伏企業時說,中國光伏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我們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重振光伏產業既要穩住國際市場,更要啟動國內市場。
專訪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
立足于“打”就能贏
1982年,擔任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商務處秘書時,他就開始跟洋人打反傾銷官司;1997年1月至2003年8月,擔任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期間,他專職跟歐美打官司。
跟洋人打了30多年交道,他在歐美大名鼎鼎,洋人稱其為中國“反傾銷第一人”。
他就是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
“我是把他們看透了。”6月10日,周世儉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暢談中國如何應對歐盟光伏產品雙反。
對歐盟不能僅限于“談”
《中國經濟周刊》:在歐盟宣布對華光伏產品雙反的同時,我國也宣布對歐盟葡萄酒進行雙反調查。但商務部否認這是中方的強硬回擊。對此,您怎么看?
周世儉:商務部對進口葡萄酒進行雙反調查的這個舉措,在我看來就是報復性措施;但是官方不這么說,就是想給歐洲留個臺階下。
《中國經濟周刊》:我國對歐盟的葡萄酒進行雙反調查,這個做法有效嗎?
周世儉:有效,但還不夠。我一貫主張,我們應該采取“以打促談”的政策,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談”上。我們要立足于“打”,以“打”求和。
葡萄酒打的正好是法國、意大利等4個力挺制裁我們的國家,主要是法國,而葡萄酒是法國的支柱產業,為法國人提供了75000份工作,中國從歐洲進口的葡萄酒60%來自法國。這次我國針對葡萄酒的雙反調查絕對是正確的,恰恰集中打到了法國身上。
《中國經濟周刊》:據您了解,目前官方持什么樣的態度?
周世儉:現在官方的意見是用“打”來配合“談”,還沒有下決心堅決去“打”。以我個人幾十年的談判經驗來看,必須以“打”促談。現在商務部相關人士還在跟歐盟進行談判,希望在8月6日之前能達成協議。我認為光寄希望于“談”,兇多吉少。
年底終裁,投票出現平局就是我們輸
《中國經濟周刊》:臨時反傾銷稅在國際上普遍存在嗎?我們該如何理解歐盟這一舉措?
周世儉:臨時反傾銷稅的確切名稱叫保證金。這個保證金其實不是讓中國企業交,而是要征歐洲當地進口商的稅。之所以叫保證金,因為按照法律規定,年底的最終裁決才算數,初裁就是交保證金。到最后終裁,如果不是反傾銷,之前所交的保證金就要退還給進口商;如果終裁結果是反傾銷,而終裁比例比保證金幅度低,多退少補。比如終裁比例是9%,那多交的兩個點要退還給進口商。如果終裁比例是15%,差額的這部分就得補交。雖然不是中國企業交稅,但是所起的作用是一樣的。歐洲人一看征稅了,要是能買別的國家的光伏產品就不買中國的了,這樣我們的光伏產品就出不去了,工廠就要關門,工人就要下崗、失業。其實,從6月6日初裁那天起,就已經起到了阻擋我國的光伏產品進入歐洲的作用了。
《中國經濟周刊》:為什么還有這兩個月的期限?
周世儉:之所以要延長兩個月,就是歐盟要拿這個作為一個討價還價的底牌,逼著中國機電商會讓步。同時,這兩個月也是在我國強大的壓力下做出的讓步,稅率從47.6%壓到了11.8%,尤其是李克強總理親自出面施加壓力的結果。
《中國經濟周刊》:根據歐盟反傾銷調查程序,歐盟委員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