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從傳統歐洲市場向亞太、美洲、非洲等新興市場戰略轉移不可逆轉,歐洲的主導地位不復存在。CNMn。歐盟“雙反”對于行業短期走勢略有壓力,但嚴厲的稅率也將加速去產能進程,符合行業供需格局平衡化這一大趨勢。從中長期看來,歐盟“雙反”僅僅是光伏行業開啟新一輪周期的擾動。
去產能持續供需平衡
國內太陽能多晶硅也逐漸形成了寡頭格局,絕大部分二三線產能已成為無效產能,并永久退出行業競爭。硅片環節,尤其是單晶硅片將率先實現專業化,而專業化廠商逆勢擴張將促進行業整合。電池組件環節,三四線產能由于設備老化、技術落后、人員流失等多方面原因,即使復產也難以實現盈利,那么他們將永遠退出行業。我們從盈利能力、準入條件、融資能力、質量服務四大關鍵因素分析判斷,產能退出是有路徑可循的。
與光伏電池組件制造環節相比,多晶硅制造的規模效應更為突出,對于工藝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全球太陽能多晶硅供應格局逐漸寡頭化,這些國際巨頭包括德國的Wacker、挪威的REC、美國的Hemlock與MEMC、韓國的OCI、日本的Tokuyama。
在前幾年多晶硅供不應求之際,國內各地政府紛紛上馬多晶硅項目,“大躍進”之下的大部分企業技術工藝較差、能源成本較高,在多晶硅供需格局逆轉之后難以盈利。
2011年底,工信部發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并公布了20家準入企業,其余中小企業基本退出行業。2012年,多晶硅價格持續下滑,海外巨頭加速向國內傾銷,國內多晶硅企業大部分被迫停產或技改。
在慘烈的競爭環境下,國內也逐漸形成了寡頭格局,保利協鑫龍頭地位穩固,而大全新能源、特變電工、四川瑞能與南玻緊隨其后。在新線達產、技改完成之后,這5家企業合計約10萬噸的產能構成了國內的一線產能。
經歷了2010年市場需求爆發之后,2011年行業資本迅速擴張,各企業紛紛實施垂直一體化戰略,大大提升了各上游環節的自給率。不僅從硅片到組件的一體化成為企業常態,部分企業甚至上馬多晶硅項目,希望成為一家從多晶硅到組件的全產業鏈公司。
在過去產能不足的高毛利率時代,光伏制造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能盈利,只是每個環節的利潤分配存在周期性變化,為了消除這個周期性,企業采取垂直一體化的模式,這樣就可以消化各環節的全部利潤。同時,企業還能更好的管理供應鏈,減小上游供應受制于人的影響。
但是自2011年產能大幅擴張之后,產品供過于求,主產業鏈價格跳水,各環節盈利空間迅速縮小,此時垂直一體化的優勢逐漸喪失。而專業化公司可以更好地享受品牌溢價和規模、技術優勢帶來的成本優勢、產品性能優勢。我們認為,在光伏行業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垂直一體化將不再是通用的盈利模式,專業化將是行業越發明顯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