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雙反”策略 業界各持己見
當然,業界的推測也只是中歐“雙反”談判結果的一種可能。在近日的報道中,就有媒體稱,作為“雙反”的“始作俑者”,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訪華(主持中歐經貿混委會)時的態度,已與此前有所變化。據悉,德古赫特說:“歐盟希望也愿意盡快地、溫和地解決這個問題。”
彼時,人們曾寄望于由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歐委會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共同主持的中歐經貿混委會,能夠盡快為涉及204億美元的“中歐光伏爭端”找到一個解決方案。
但不論如何,時至今日,留給中歐雙方用于對話的時間已所剩無幾。
“也許我方還會赴布魯塞爾與歐盟進行一輪談判,但根據規定,歐盟最后需要將與中方的對話結果,依次向28個成員國通報(包括自7月1日起正式加入歐盟的克羅地亞),而這還需要不少的時間。”因此,上述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預言,“距離我們知道談判結果的時間已越來越近”。
目前業界最為悲觀的看法是,我國針對歐洲葡萄酒、多晶硅的“雙反”措施根本沒能觸動歐盟核心利益。此外,業界擔心我國已錯失了對歐洲葡萄酒的“雙反”立案以及發布對歐洲多晶硅“雙反”初裁結果的最佳時機,以至于會喪失談判桌上的主動權。
不過,一位旅居法國的葡萄酒從業人士也曾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在法國,葡農雖然頗受社會尊敬,但經濟方面卻一直不太寬裕。因此,中國的"雙反"制裁,將會使這些本不寬裕的葡農在經濟上更加拮據。而這顯然會激發法國人民同情弱勢的情緒,通過各種渠道向政府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