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場期待合理補貼模式
與此次國家啟動光伏分布式示范區不同的是,當前國內整個分布式光伏市場啟動需求更加迫切。有消息稱,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將再提高5厘錢,達到1.3分,從而改善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不足的現狀。但國內分布式光伏市場能否真正啟動,關鍵在于激勵政策和商業模式,如果政策科學、合理,各方受益,而且程序透明、可操作,則便于開發商的介入。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分布式光伏政策雖然簡單、易操作,但存在國家將花更多的錢進行補貼、企業存在不當收益、缺乏社會公平等弊病。我國在工商業、大工業、公共事業單位用電的價格不盡相同,且相別較大。工商業用電電價在0.8-1.4元/度,大工業用電電價在0.6-0.8元/度,公共事業單位用電電價在0.5-0.6元/度,政府建筑、學校、醫院等公共事業單位、農業用電和居民用電則只有0.3-0.5元/度。當前的補貼模式是在用戶用電電價之上簡單加上固定額度,存在收益不公平問題,不利于全國大范圍啟動。而且長達20年的補貼年限,使得項目業主在傳統電力漲價預期下而獲得不當收益,顯然也是不合理的。
“從國內的實際情況看,只有固定電價收益模式才是最適合國內分布式光伏市場的補貼政策。”王斯成說。
王斯成解釋,所謂固定收益電價就是,自消費抵消的電網電價+國家補貼=固定收益電價,即國家只補貼電網零售電價與固定收益電價的差額,這樣一來,無論電網零售電價的差異有多大,在相同的太陽能資源區,大家的收益都是一樣的,這樣就做到了公平收益,而且隨著電網電價的上漲,國家補貼逐年降低,不存在不當收益的問題。 采用固定收益電價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所有建筑都對分布式光伏項目開放,沒有選擇建筑難的問題,低電價建筑國家補得多,高電價建筑國家補得少,公平收益,有利于光伏市場的迅速擴大。
或許,正如當初財政部、科技部、能源局推出的“金太陽”撕開了大型光伏電站上網的一道口子一樣。如今,國家能源局推出的“分布式示范區”也為分布式光伏爭取到了上網的權力。但企業要獲得電網的上網許可,仍需要拿出“十八般武藝”,其能否順利上網抑或重走“金太陽”上網的艱難老路還不得而知,一切都仍要取決于電網對新能源的接納態度,而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將是開啟國內分布式光伏市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