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判斷施正榮對尚德重整的預期是‘上’的結局,也就是尚德離不開他這個創始人,公司債務由地方政府埋單解決,最后還得把他請回來。但尚德走到今天這一步和施正榮的糟糕管理不無關系。其實,在尚德發生債務危機后,無錫市政府也找過產業內的其他企業,希望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債務重整并負責以后的經營管理,比如江蘇省內的保利鑫協。”李實明給記者的分析判斷是尚德最后結局既不是“下”也不是“上”。
“前一段時間,江西賽維出售位于安徽的工廠變現,說明已經有實業投資者在提前布局了,光伏產業并非沒有未來,只要資產的價格合理。對于中國光伏產業重組來說,現在就是新建產能的重置成本與收購現有企業資產哪個更合算的問題。無錫尚德目前的資產可以估價在70億-80億左右,與90億的債務相比窟窿并不算太大。當然如果大市繼續惡好,資產的評估肯定也得繼續貶值。對于債權銀行來說,企業破產清算也是最壞的結局,國務院提出盤活存量資金,用好增量資金,并購貸款才是未來中國光伏產業重組的‘中’道。”李實明給出了尚德重整走向的財務計算公式。
在光伏產業的大市走向上,目前的中歐談判是最后一個變量。“據我所知,歐盟是想對中國的光伏產品出口實行數量和價格雙配額制,中國國內的無序競爭讓歐洲人感到害怕。歐盟希望將價格定在0.8美元/瓦,據悉,中國的目前報價是0.5美元/瓦。光伏產業在國內幾乎沒什么市場,主要是出口。中歐光伏談判敲定之時,也就意味著國內光伏產業的市場容量清晰了。中央政府在光伏產業問題上肯定首先要保的是銀行貸款的安全,到那時國內光伏企業的資產價格也就容易定價了。”李實明認為,決定國內光伏產業命運的最后時刻已經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