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從哪兒來
《意見》提出,根據光伏發電發展需要,調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擴大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規模,與光伏發電規模相協調。
目前,光伏行業“輸血”的“血袋”來自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而該基金要覆蓋扶植諸多可再生能源產業,顯然“僧多粥少”。
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發展基金用于扶持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資金來源包括國家財政公共預算安排的專項資金以及向普通用電企業和家庭電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兩部分,其中又以電價附加收入為主。
這也是目前對可再生能源上網發電進行補貼的唯一資金來源。
電價附加從2006年開始征收時的2厘/千瓦時,先在2009年11月提高到4厘/千瓦時,又自2011年12月提高到8厘/千瓦時,現在仍按此標準行。
孟憲淦向記者表示,實際征收的電價附加收入與實際補貼需求缺口差得較大。電價附加年收入本應為400億元,但執行過程中各種減免打了折扣,目前該基金規模為約200億元,其中用于風電補貼的就有180億元,再刨去生物質能等,留給太陽能補貼的極少。
而按照目前國內光伏太陽能年發電水平,也即發電400億~500億度,相應需要200多億元補貼。
粗略一算,供需至少差十倍以上,缺口約為200億元。
孟憲淦和林伯強均認為 “錢從哪來是個大問題,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政策就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