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瑞盤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際介紹,與國外所稱“禿鷲”基金有所區別,火鳳凰基金意取“浴火重生”,將更注重企業的重整與再生。馬際認為,企業的困境好比病人需要看門診,但當困境累積起來,企業成為困境企業,就需要進入重癥監護。瑞盤投資將作為困境企業的重整顧問,介入企業重整,在手術過程中全面了解企業的情況,并在企業需要輸血時成為企業的資金引導人。
和一眾圍獵IPO的PE不同,重整基金過去一直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但隨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以及部分行業受到國際市場低迷的拖累,陷入困境的企業越來越多,而光伏行業的整體困境,更是給了專注于企業重整的投資人大顯身手的機會。
在馬際看來,投資困境企業有很高的門檻,投資方需要很強的“團隊作戰”能力。他表示,對困境企業投資,需要認定困境企業的投資價值,挑選出值得拯救的企業;測算重整的成本,篩選成本可控的企業;對重整以后的價值進行判斷,避免成為困境公司的“陪葬”。
據鄭志斌介紹,困境企業重整通常有四個密不可分的步驟:首先是對困境企業實施法律框架下的破產保護,重整團隊在全面盡職調查的基礎上,理清存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二是在重整管理人和顧問人受托接管的情況下,對困境企業業務體系和管理架構進行重組和重構,綜合解決資金、人才、產業、上下游產業鏈銜接、社會資源配給等問題;三是對其進行“輸血”和“補給”,困境投資引導人投入資金,同時邀請合適的財務投資人和戰略投資人加盟,進行后續的投資;四是進行元氣恢復,產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博弈地方政府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認為,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某種程度上來講,是要改變行業的競爭結構。在他看來,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既是危,也是機。“如果把光伏產業的競爭結構做一個很好的調整,對于光伏產業來講,下一步的整合就會有很好的機會。”
李曙光表示,內部消化產能是目前很多光伏企業調整競爭結構的一個手段。很多光伏產業轉型為一站式太陽能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將觸角延伸到下游,以消化過剩的產能。這也是投資光伏困境企業的投資人為光伏制造企業解決過剩產能設計的一個脫困路徑,由投資人提供資金,讓光伏企業整合下游資源。
不過,據業內人士介紹,一些地方政府開始利用光伏企業開拓下游的需求來“甩包袱”,即以收購當地虧損的光伏企業作為條件,來換取光伏電站的批文。
在光伏行業景氣度每況愈下的近兩年,已有多家A股公司在無意中試水并購“模式”。記者粗略統計發現,自2011年下半年至今,多家公司從下游制造業延伸至上游電站開發的過程,都是以先收購西部某些地方光伏企業股權為依托,而后才與企業所在地政府簽署電站開發協議。
一位擬投資光伏企業的基金管理人認為,如果這種模式被推廣,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投資方對光伏企業的重整。他表示,地方政府希望幫助當地企業脫困,但收購方需要考慮包括規模、技術、重整效果等多重因素,一些地方政府眼中的“寶貝疙瘩”可能并不能成為被并購的標的,強制推行這種“搭售”政策,將給光伏行業整合帶來障礙。
多晶硅對外“雙反”初裁結果出爐 利好有限行業難言脫困
歷經半年之久的漫長等待,商務部7月18日終于公布中國對產自美、韓的多晶硅“雙反”的初裁決定。初裁決定以征收保證金形式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
對于這一初裁結果,業內一位資深券商分析師對記者解讀道,11家主要進口多晶硅廠商被征收最高達57%的保證金率,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低價進口多晶硅對國內多晶硅市場的沖擊。但另一方面,這一初裁決定離此前市場預期的力度差距不少,隨著“雙反”預期的解除,此前因此利好效應而有所企穩的國內多晶硅價格,在產能嚴重過剩這一深層矛盾并未緩解的背景下,將可能再次進入下行通道,多晶硅行業下半年仍可能難言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