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劉勇還表示,如今產能過剩確實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他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從源頭上來控制。“從源頭上,也就是項目的招標環節來設定門檻,這樣一來,達不到門檻的產品自然而然就會被淘汰。”
而阿特斯技術副總裁則認為,在市場上,每千瓦時的成本才是關鍵,其他的門檻都是浮云。
對于《意見》給出的準入門檻,王斯成表示,除了薄膜的準入門檻12%偏高以外,晶硅的門檻設定都是合理的。但是,這一標準卻在業內掀起巨大爭議,一大部分企業認為這一門檻太高,幾乎難以實現。
根據一位業內分析師提供給記者的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單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大多在16%至18%之間。而在多晶方面,只有個別企業的準單晶電池可以達到18%以上的轉換效率,但可以達到這一標準的產品穩定性差、成本也高,不具備市場競爭力。故企業質疑設定這一門檻的意義何在?
上述TUV的內部人士也對記者表示,《意見》中如此高門檻的設定,可能會誤殺一部分企業。“有些企業,雖然電池片效率不高,但是通過工藝可以把組件的效率做得比較高。而有些企業在電池片效率很高的情況下,做成組件后效率卻不高。如果僅僅根據電池片轉換效率這一標準抑制產能,會把一批企業誤殺。”上述TUV內部人員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