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中國光伏企業抗爭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此前歐盟曾宣布,歐盟自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中歐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屆時反傾銷稅率將會升至47.6%。
時間僅剩半月,雙方的談判尚無實質性進展。不過商務部在7月18日發布公告,決定自24日起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但在這份名單里暫時沒有歐盟,業界認為這是在向歐盟“敲山震虎”,留出談判空間與砝碼。
目前,歐盟提出了中國光伏產品最低0.57歐元/瓦的價格底線,這被認為是本次談判歐盟委員會最后的讓步,不過這個方案仍遭到了大多數中國企業的反對。超過220億歐元涉案值、被譽為中歐貿易史上最大爭端的光伏“雙反”案,迎來了雙方暗戰的最后時刻。
敲山震虎
“終于可以暫時睡個好覺了。”一位大型多晶硅企業高管在聽到商務部決定對韓國和美國多晶硅企業實行“雙反”的消息后表示。
上述高管表示,2012年我國多晶硅有60%依賴進口,其中國產6.3萬噸,而進口則在8.2萬噸。由于外資普遍采取低價傾銷策略,一度導致我國本土企業90%都處于倒閉或停產狀態。
“政府再不采取應對措施,我國整個多晶硅行業將在外資的傾銷下全軍覆滅。”上述高管告訴《中國經營報(微博)》記者。
據記者了解,我國對美國、韓國和歐盟的多晶硅“雙反”調查均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此前,美國曾對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開征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現在商務部的初裁認定,自美國進口多晶硅的傾銷幅度為53.3%至57%,自韓國進口的傾銷幅度為2.4%至48.7%。
耐人尋味的是,光伏業上下游對于“雙反”的態度并不一致。
此前,光伏行業上游的多晶硅企業要求對韓國、美國和歐盟“雙反”時,曾遭到下游的尚德電力、阿特斯陽光電力、天合光能等多家一線大廠反對。其理由是,此舉將導致多晶硅價格上漲,影響下游企業利益。
不過,多晶硅企業反駁下游企業眼光不夠長遠。一位曾多次和商務部溝通的多晶硅企業代表對記者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歐美國家曾對中國進行過一次多晶硅低價傾銷,結果中國多晶硅產業全軍潰退,最后只剩下一家以國家財政支持的峨眉半導體研究所。“擊垮本土企業之后,外資便開始屢屢提價,我們現在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