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歐洲依賴癥
在錦宏中國價值基金總經理徐之騫看來,中國光伏行業發展太泡沫,此次與歐盟達成“價格承諾”給產能過剩的光伏企業“一線生機”,“雖然最終的價格可能仍高于預期,對于一部分企業而言已經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渴",幫助其出清庫存,因此,即使稍微虧損也愿意”。
對于出口配額,錢晶告訴記者,不出意外,中國對歐光伏出口配額的上限是每年7GW,此前,中國光伏產品出口至歐洲市場在數量上并沒有限制。據錢晶介紹,去年歐洲市場的整體安裝量約在11-12GW。
“表面上看,數量被攔腰砍,但實際影響并不大。”錢晶說,近年來,包括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在內的歐盟國家都在縮減補貼,甚至已經沒有補貼。從趨勢上看,整個歐洲市場是在萎縮的,預計今年的安裝量會降至9GW。因此,配額的影響并不大。
盡管最終結果好于預期,企業們經過此次教訓之后,開始逐漸調整戰略,減少“歐洲依賴癥”。
王志新表示,去年歐洲市場的出口量占到英利產能的62%,今年預計全年平均下降到40%。“南非、馬來西亞、秘魯等新興國家都接到了很多訂單。我們不會放棄歐洲市場,但我們正在逐漸擺脫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緩和中歐貿易戰
值得一提的是,從立案調查到初裁,歐洲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戰均與美國的步伐一致,但從目前來看,歐盟并沒有學習美國,堅持強硬到底的態度。
“其實,如果中國的光伏企業基于高額反傾銷稅大量倒閉了,也會影響到歐盟的光伏產業。所以反傾銷對于歐盟并不見得是好事。”天合光能亞太中東非洲區總裁孫海燕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提出。
“歐盟也會擔心失去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業務,并且以德國為首的大部分歐盟成員國反對這樣做。”歐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現在中歐達成價格妥協,避免了這場貿易戰繼續升級。”
解決了光伏爭端之后,中國與歐盟還將在電信、葡萄酒等領域展開博弈。
有觀點認為,光伏爭端的緩和“著落”對于其他貿易爭端的解決有積極意義。但徐之騫認為,“無論是行業性質、產業結構、還是利潤率,這些行業都存在較大區別。更重要的是,這些行業的議價能力明顯高于光伏,最終的解決方案一定不會出現趨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