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光伏第一大制造國的帽子、世界10大光伏企業6家來自中國,榮光之下,大而不倒、倒而不死,這樣的行業怪象一直困擾著中國光伏行業,“整合”已經成為后雙反時代最重要的行業議題。
后雙反時代
紛爭多時的中歐光伏戰進入尾聲,眾多談判、博弈之后,中國企業暫時保住了歐洲市場,而這背后,隱藏的行業弊端亦逐漸暴露出來,行業大而不強,難經風雨的病癥為下一步的行業整合提供了基礎。
“應該是今天,歐委會履行內部的批準價格承諾談判的程序,也可能在今天或者下周一,歐委會會發布一個最終的公告。”8月2日,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局長周曉燕在2013中國國際太陽能高峰論壇上表示。
經過一年的反復“折騰”之后,塵埃終于落定,中國企業基本保住了歐盟這個全球最大光伏市場。
從2012年7月24日以德國SolarWorld為首的歐洲光伏制造商聯盟(EUProSun)向歐盟委員會正式提交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的申請開始,到2013年7月27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等5家行業組織發表《關于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的聯合聲明》稱,經過中歐雙方艱苦、細致的談判,中國光伏產業代表與歐委會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為止,中歐雙方企業,難言誰是最后的勝者。
“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在當年涉案金額達200多億美元,這個案子也成為中歐貿易史上最大的貿易摩擦案件,”周曉燕表示,如果歐委會的反傾銷、反補貼措施實施,將會使我國的光伏產業失去歐盟這樣一個重要的市場,對我國光伏產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光伏行業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全行業涉及人士40萬,歐美也是全世界最大、最主要的光伏市場,同時也是中國光伏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光伏產品70%左右是出口到歐盟市場,保住歐洲市場,對中國光伏企業的意義不言而喻。
“歐盟對中國企業實施制裁的理由就是中國有不合理的補貼。”河北一家著名光伏企業人士對記者表示,“這個我們不好說,但是一些地方對企業的變相補貼的確是存在,這也是導致這個行業亂象頻發的重要原因”。
中國光伏企業有三個問題,產業整合、補貼和行業造假,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表示,這三個問題阻礙了行業的健康發展。“把這三個問題解決好,光伏行業才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