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歐盟的雙反調查,反對貿易保護主義行為,通過對話、協商解決貿易摩擦,可以解決中歐之間的問題,卻仍然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行業面臨的現實,市場的力量進行整合,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整合共識
中國光伏行業需要整合的想法已經在行業和主管部門之間達成了共識。
8月2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稱,“中國有幾百家光伏制造企業,不需要那么多,”就在同一天,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繼凡亦發表了類似觀點,其認為,大規模的積極整合才能推動產業的發展。“只有3—5家公司占領大部分市場份額的(情況下),光伏產業才能健康持續發展。”
事實上,在中國光伏領域,行業普遍哭窮的同時,真正的破產重整等現象并沒有發生,眾多企業在虧損、借貸、擴大規模然后繼續虧損的圈子里反復循環,“僵而不死”。以光伏大省江蘇為例,有近半企業處于停產狀態,大型企業也嚴重開工不足。在行業利潤率上,2007年曾經達到139%,而目前則普遍虧損。在500多家光伏企業中,1/3的中小企業產能利用率在20%-30%,基本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此前,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認為,“重建設、輕利用,只看營收、不看盈利”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企業家的“美德”,高管在光伏企業快速增長、瞬間暴跌的過程中也著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產能過剩問題當前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過去我們每次出差去海外參加展覽會,坐飛機的時候,有一半的中國人是出去搞展覽會的,去賓館以后,一半都是參加展覽,一半的展覽都被中國包了,包括研發也一樣。我們如果把重復的資源放在更加有用的地方,我相信成本下降技術進步就更快了。”高繼凡表示,“整合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包括地方政府在推動中如何去思考,我希望中國的地方政府能夠像招商引資一樣,積極歡迎外面的企業到本地來整合,這樣的話,整合才能有效的推進。大規模的積極整合才能推動產業的發展。”
“(雙反之后)中國的光伏市場,又有新一輪大規模的啟動,這是毫無疑問的。”王斯成介紹,2012年光伏市場的容量是1000億到1500億人民幣。市場是龍頭,只要市場起來了,就會解決中國的產業的問題。問題在于,雖然市場容量大行業整合卻困難重重,一些企業倒而不死,市場一起來,它們會不會死灰復燃,又變成一窩蜂,國5條、國6條、國8條都提促進產業整合,但是都沒有提如何整合。
“怎么達到優勝劣汰,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王斯成認為,中國光伏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進行產業整合,如何讓好的企業來分這個蛋糕,而不是讓這些一窩蜂良莠不齊一起上,弄的又亂了。“如何進行合理有效的產業整合,是我們面臨的非常嚴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