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協議,雙方還將在農林機械、工程機械、數控機床研發制造等方面開展合作,并以沙漠光伏、太陽能光熱等清潔能源電站建設為載體,開發沙區現代農業、林業和旅游業。
8月6日,中航工業集團宣布,未來3年內,將在北京、上海等11個省20個城市的廠區內陸續投資38億元,建設400兆瓦分布式發電系統,全部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4.4億度。
分布式發電被視為光伏行業最有前途的領域,而中航工業集團一出手就拿下了國內規模最大的單體項目。
央企們的大手筆可見一斑。更令整個行業震動的是,國家能源局已經明確任務,到2015年底必須徹底解決全國273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其中光伏獨立供電解決119萬人用電。為此,三年內我國將開工相關項目合計583個,總投資294億元。上述項目的建設運營將由華能、大唐、國電、華電、中電投、中節能、中廣核、三峽集團8家央企包攬,民企無緣分得一杯羹。
在談及為何選定8家電力央企來承接解決無電人口用電的光伏獨立供電項目,能源局局長吳新雄稱,“項目大多處于西部偏遠地區,工程投資大、施工難度大、經濟效益差,而這些電力企業社會責任感強、建設熱情高。”
民企敗在資金鏈
經歷了種種危機,中國光伏業終于曙光初露。但曾經的江湖大佬們一覺醒來之后發現,光伏主力軍的座位已經發生轉移。
“現在民營光伏企業不是不想參與建電站,大家都看到了機會,但大家都沒有錢,銀行目前一點沒有放松對光伏企業的貸款,所以只能看著央企大舉擴張!币患颐駹I光伏企業的高管人士無奈地說。
上述企業人士稱,光伏電站投資長、業績穩定,但需要的資金量超大,“電站資產需要長期持有,對資金鏈的壓力很大,目前民企的資金鏈普遍緊張,所以有心無力!
而與之相對應的,央企面對的卻是另一番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