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資金問題,目前主攻集中式電站的航天機電總經理徐杰在近日的一個行業論壇上坦承,“現在電站融資非常難,我們作為央企,確實有一定的優勢。”徐杰稱,現在所有的光伏電站項目,都需要一年期的連帶責任擔保,這不是一般的企業所能夠做到的。“我們央企能一下拿到100億的授信,但民營企業就很難了。”
此外,過去對民營光伏企業大拋橄欖枝的地方政府也迅速轉變態度。
“以前我們去與地方政府談合作,他們熱情得很,現在卻紛紛都變了一副臉。”上述光伏企業高管感嘆,“地方政府現在都把引資目光盯在央企身上。”
也許不應該責怪地方政府的現實,畢竟民營光伏企業捅出的一堆財務問題還是一團亂麻。而與之相對應的央企,不僅財務狀況良好,而且還可以帶來其他附加的投資。
其實,早在去年光伏危機全面爆發之際,各界就對大量民營光伏企業未來的出路方向充滿爭議。
以目前形勢來看,由地方政府注資的路徑已經逐漸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減少政府干預,以企業自身為主導實施行業整合。然而,在銀行信貸的壓力之下,有能力主導兼并重組的民營光伏企業屈指可數。
對于大量光伏民企未來的結局,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直白的表示,“光伏是一個技術依賴性很強的行業,技術和工藝更新換代快,因此光伏行業的整合前景并不看好,落后產能最好的結局就是自己破產。”
在這樣的背景下,實力派央企大量入局,一批民企被擠出來促成行業“換血”似乎已經在所難免。
不過,并不是所有民企都自愿放棄光伏電站這塊陣地。
7月初,英利就與河南駐馬店政府簽訂200兆瓦光伏電站協議,與云南省的協議中更是計劃未來3年在云南布局3吉瓦的光伏項目。
“國家政策導向是建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發電,現在央企帶頭進入,這說明電站投資是有利可圖的。”英利總裁辦副主任梁田稱。
為適應國內光伏產業的新變化,英利已經制定了“334”戰略,即未來英利光伏產品的市場分布將是30%地面、30%屋頂、40%分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