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相對于向中央政府提交的建設計劃申請數量,實際啟動的項目數量卻較少。預計實際啟動項目數量僅占申請數量(設備認證)的1成左右。原因有幾個,例如日本國內廠商的太陽能電池供應跟不上、存在以出售申請項目為目的的代理商等。而且,對于使用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項目,日本金融機構不肯為其提供貸款。Conergy打算以這一矛盾為突破口,通過為日本市場和中國廠商牽線搭橋的形式開展業務。
百萬瓦級太陽能設施的建設很可能因多種因素而推遲,比如與電力公司的并網協議,以及橫穿道路和河流時的手續等。雖然確定提供貸款是好事,但對于建設計劃推遲、售電時間延后等影響到資金回籠的風險,金融機構也會十分慎重。
對于當前的情況,Conergy亞洲區的日本常務董事大高秀幸指出:“固定價格收購制度在實行之初,主要以軟銀等規模較大的日本企業為中心。這些企業能憑借其信用籌集資金。但隨后,一些中小規模企業也涉足進來。他們在籌資方面相當辛苦,而一提到要使用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金融機構就更會加收緊貸款的口袋。”
似乎與使用日本電池板的大企業項目相比,金融機構對于向使用中國電池板的中小企業項目提供貸款更加存在憂慮。這個時代,就連全球最大的尚德太陽能都破產了。本來對從事發電業務的企業的信用就感到擔憂,如果再使用中國制電池板,即便提供長期擔保,也無法放心,很多金融機構抱有這樣的想法。
而Conergy瞄準的正是為這些苦于籌資的項目提供EPC服務。該公司在全球的太陽能電池EPC業績以累計達2500兆瓦,因此其參與項目的風險由德國的保險公司承擔。
對于售電時間延后等風險,通過由Conergy的保險來提供擔保,可消除金融機構的擔憂。一旦開始售電,作為發電業務的風險就會明顯減小。為了克服初期的最大難關而提供必要的支援,Conergy打算以此為賣點涉足日本市場。
海外廠商涉足推動發電成本降低
日本是太陽能電池市場最后的“勝地”。由于日本的太陽能電池長期以來多用于個人住宅,因此海外廠商很難涉足,一直由日本廠商獨占。固定價格收購制度開始實行后,雖說有“海外電池板進入市場”,但其份額僅占百萬瓦級太陽能設施的3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