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之所以有著瘋狂的出貨量,是因歐盟對華光伏電池及組件的“雙反”調查的暫定稅率(11.8%)是在二季度末才拋出的,因而縱觀4至6月,為了避開可能到來的高額稅率,歐洲地區的電站投資者及中間商們買入電池及組件的熱情高漲,光伏需求也大增。在這一極端,有時因滿產滿銷,導致部分公司甚至停接訂單。
另一方面,在歐洲瘋狂出貨的同時,部分光伏公司也預計歐洲的高出貨量是不可持續的:中歐雙方的談判若不能達成一致,歐盟就會對華征收較高的反傾銷稅率,且中國也將采取配額制,限制光伏對歐出口量。
所以,日本、中國及印度、南非及美國等地的出貨量也在此期間被拉升,整個二季度的全球光伏出貨量也向上攀升。
對于歐洲的出貨情況,華泰聯合分析師王海生就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對歐的光伏產品出口量在4G瓦~4.5G瓦上下,預計下半年則會減少至3G瓦甚至2.5G瓦。
日本市場定價高
另一方面,各企業的二季度毛利率也在回升,其中英利綠色能源的毛利率由第一季度的4.1%上升至12%左右,而晶科能源從硅片、太陽能電池片至太陽能組件的一體化毛利率也達到了近年來的高點——18.3%。
國泰君安一位分析師向記者表示,出貨量大增的背后,是亞洲市場如日本區域的需求推動所致。
由于日本市場的定價高于中國及其他亞洲市場5%~10%(部分高效率的電池報價甚至高于歐洲價格),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光伏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得到了提升。
該分析師預計,日本今年的光伏總體需求可能會高達9G瓦以上,而去年整個亞洲市場的光伏安裝量還要低于此數字。
而南京一家光伏企業的高管則預測,假設未來歐洲出貨量大幅下降而國內產量又居高不下的話,那么日本的定價將隨著市場的供應過剩而降低,那么屆時毛利率也有可能下滑。
不過上述國泰君安的分析師也表示,部分光伏企業雖然營收很高,可應收賬款問題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一些公司的光伏組件,其實是直接銷售給該企業自己在海內外建設的電站項目。如果電站不能很快轉手且有現金入賬,或者并網有困難的話,那么其應收賬款還會繼續攀升。
記者也發現,以向日葵為例,該公司截至2013年6月底的營收為5.17億元,但應收賬款及其他應收款總計為2.67億元,也就是說大約一半的營收,都還處于應收賬款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