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逼企業調整戰略
“但是,拿到配額后,國內產品出口到歐洲一定能獲利嗎。”上述高管反問道,“企業需要考慮如何以0.56歐元的價格在歐洲銷售,花費了時間和精力后,還不如選擇走自己的路。”
我國光伏電池組件企業現有產能超過40GW,比全球總產能的2/3還要多。2012年全行業虧損達到400多億元。江蘇省作為光伏大省,電池組件總產能高達23GW,重復投入嚴重。受制于國際市場的變化,近年來光伏產品價格大幅跳水,企業經營困難,開工不足,進而導致龍頭企業也陷入破產重整的境地。
“在歐洲市場,0.56歐元的價格,要想賣是很難賣的,其中獲利的將是非中國企業。”上述高管認為,“歐洲企業可能也沒什么獲利的,相比較而言,獲利更多的是印度、韓國等組件生產國家以及中國臺灣地區。對于中國而言,雖然是最大的生產量,在目前的價格承諾下,如果讓客戶接受中國生產的組件,其需要考慮的因素將會更多。”
為了應對這次貿易摩擦,國內各光伏企業紛紛調整戰略。在歐盟有三類市場——家用屋頂、工商企業、大型地面電站,其中,家用屋頂這類工程對價格提升的承受力最強,因此,中電光伏決定加大對民用市場的開拓以及積極切入終端項目市場。
“此次歐盟反傾銷對我國光伏產業甚至其他產業的發展不失為一記警鐘,甚至是一種倒逼。”袁全認為,光伏產業既有的發展模式和路徑很難再持續。
與其一直被動,不如轉換角色變為主動。曾單獨應訴美雙反的優太新能源,在敗訴后,“優太堅定走品牌經營路線,在世界各地建代工廠。”劉鵬表示,因此,此次歐盟反傾銷對優太基本沒有影響,反而是“利大于弊”。在拼價格的時代,“對于客戶而言品牌就被價格充斥掉了,如果價格被拉高,那么客戶就會重新審視所購買產品的品牌。”
通過配額優化行業
這一時期,配額已經成為一個敏感話題。
“我個人希望通過配額實現產能的淘汰。”一家在美上市光伏企業相關人士這樣告訴記者,“現在產能淘汰很殘酷漫長。”
“關鍵是大企業去的慢,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本身也就是為了追求低價而去做的大產能,國家在這方面的力度相對較小,畢竟地方支持的還是比較多。”上述光伏高管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