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新興市場建立合資公司也被看做是一項“以退為進”的戰略布局。早在與歐洲曠日持久的價格戰開始之前,國內部分光伏企業就已經對市場策略進行了調整,新興市場暗潮涌動。
去年2月,索日新能源拿到了日本光伏市場的JET認證,成為浙江第一家、中國第七家拿到日本準入證書的光伏企業。該公司總經理虞彥堅告訴記者:“我們在產品大量銷往日本市場的同時,又在進行一項新的動作——在日本建合資公司,直接做終端市場。這樣我們也可以通過日本生產銷往歐洲,照樣可以把我們銷量保住!
不過,即便轉戰日本,也并不意味著高枕無憂。據悉,中國國有太陽能電池企業寧夏銀星能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李俊前不久就有“我們完全被歐洲市場拒之門外,希望在日本東山再起”的豪言壯語。然而,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日本市場雖然是個開放的市場,但中國的光伏企業和日企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我們的企業靠價格取勝。如果有一天中國企業真的威脅到了日本企業,像夏普這樣的大公司會把現在實驗室里還沒必要透露的技術拿出來,而且日本市場可能兩年后就會走下坡路!
鑒于歐洲市場的現狀,虞彥堅也有著自己的考量:“目前新興市場的容量除印度、日本市場外,很少有需求量超過吉瓦級的市場,恐怕少量幾個中國企業的進駐就能夠滿足當地需求,當大量中國企業轉移出貨目標時,這些市場很容易出現飽和。”
小光伏企業生存危機
除市場之外,出口配額也讓王小鑫感到無奈。據了解,由于部分光伏企業的強烈反對,原定的“6:3:1”分配方案已經調整為“6.5:2.5:1”,無論方案如何改變,但分給中小企業的那個“1”卻始終沒變。據悉,明年中國獲得的配額是7G瓦,而今年8月至12月的配額是1.8G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