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國光伏小企業數量最多,但配額最少,可謂是狼多肉少。我們公司年生產能力是70M瓦—80M瓦,如果簽了,今年能被分到的也就是2M瓦,僅僅相當于我們十天的產能!
王小鑫坦言:“造成今天光伏企業困境的首要原因是全行業產能過剩,但這主要是因為幾家大企業盲目擴充產能造成的。”他認為,因為全行業產能過剩導致的“雙反”, 后果卻主要由小企業來承擔,這同樣很不公平。
隨著價格承諾的塵埃落定以及國內市場的蓄勢待發,大企業將自己的全球化戰略調整為“立足國內、堅守歐洲和開拓新興”。而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所謂的“全球布局”本身就是一種奢望,好不容易打拼出的歐洲市場,如今在利益份額的壓制下,變得暗淡無光。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不少中小光伏企業表示期望得到國家政策方面的支持,以渡過難關。“小企業同樣為國家稅收和產業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我們公司新近開發的為農村和偏遠地區拉電的項目就很受歡迎,但因為市場不夠大,大企業不會去做, 如果單靠大企業,中國的光伏產業發展或許將落后10年。”山東煙臺日新燈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來團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