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緩解對新加坡馬六甲海峽的過度依賴,中國一直在規劃和打造東北、西北、東南(海上)和西南四條重要的能源戰略要道。
9月7日,西北通道傳來消息。據官方媒體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中亞大國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就能源合作達成了共識:實施好跨境油氣管道建設,加強油氣開發和加工合作,支持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參股卡沙甘油田。
9月5日,東北通道傳來捷報。經過長達十余年的談判,困擾中俄兩國十多年的天然氣談判終于實質性“破冰”——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下稱“中石油”)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下稱“俄氣”)簽署了通過東線管道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框架協議。
稍早前,西南通道也有利好。7月29日,中石油官網宣布“中緬天然氣管道開始向中國供氣”,這意味著,中國能源的西南戰略要道初步建設完成。
“雖然馬六甲困局可能是‘偽命題’,但中國多方向能源戰略要道的發展戰略,值得鼓勵。”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記者說,這不僅能實現中國能源來源多元化的目標,還能分散地緣政治風險,助力中國形成以相對清潔的天然氣為主體的能源消費結構,緩解對煤炭等污染較重的石化資源的依賴。
中土:盡早啟動中亞管道D線建設
中國能源“西行”計劃早就展開。方案顯示,中亞天然氣管道起始于阿姆河右岸的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邊境,經烏茲別克斯坦中部和哈薩克斯坦南部,從新疆的阿拉山口進入中國。
2003年6月,胡錦濤訪問完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KMG)與中石油進行了在2003年底建成的中哈原油管道基礎上再建設輸氣管道項目的可行性研究。2006年4月,中國與土庫曼斯坦簽署了關于輸氣管道建設與長期天然氣供應的框架協議,并在2007年7月加入了原有的中哈石油管道。